第623章 接地气
最近更新: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孤雌(nph)
穿成合欢宗弟子
缚剑(修仙NPH)
【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
恶龙怎么不能是治愈系了
天生万人迷
总被和谐的美人受[快穿]
未出阁的相府嫡女生娃了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毫无疑问,他们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触,并同样经历过。
尤其是在进士及第的那一刻,更是有着无数的幻想,恨不得立即报效朝廷,为皇上尽忠,为黎民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从而好不的一个清官之名。
若是博得一个美名扬,名垂青史,那就死而无憾了!
然而,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若没有人脉和靠山,那就有得等了,直至热血渐冷,满腔壮志都被消磨殆尽。
就算是有着一定的人脉,有着巨大的靠山,依旧要在翰林院走一遭,在里面虚度光阴,整日无所事事,面对那些书籍,数年如一日,枯燥而无聊的活着。
听着崇祯的这一番,心生感慨的同时,两人更是敏锐的扑捉到,恐怕用不了多久,皇上就会打破这种僵局,这种毫无意义的消磨官员心性的状态,使得大名的官场更有活力。
当然,相对于李邦国而言,周道登更能确信这一点,因为,就在决定废除“两京制”的时候,崇祯就已经向他流露出了这方面的意图。
再次出乎两人的意料,崇祯并未让他们等得太久,脑海里刚刚冒出这个念头,心里有了这方面的猜测,随着崇祯接下来的言语,就得到了明确的证实。
“两位爱卿,朕还有一个想法,不仅要打破以往的那种用人常规,进入内阁,多是翰林院出身,朕还准备发出一纸圣谕,到南北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号召里面的官员与学子,为官一任,到艰苦的地方,从最小的官职做起,提高他们的实际处理政务能力,更能体会到民情,而非是坐而论道,空谈苍生福祉......”
尽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有了相应的猜测,但在证实的这一刻,两人还是很意外,没有想到崇祯如此杀伐果断,当即就有了决定。
毕竟,这种惯例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两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并不足为奇。
“皇上,这样做的话,是不是有一些过于仓促了?”
最终,还是由资历最深、最为年长的周道登开口了,提出了置疑,进而又补充道:“毕竟,每次的新科进士,若是委以重任的话,将会得到朝廷的重点培养,按照惯例,都是要进入翰林院,磨练一下心性,了解朝廷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章程,待上个几年、十几年。”
“如果一下子打破这种惯例,立马发生这种转变,难免会引起误会,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便,倒不如先放出一些风声,看看翰林院的官员和国子监的学子反应如何,然后,再做出下一步的决定,这样也是最为稳妥。”
“皇上,臣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的话音刚落,李邦国想要附和之时,嘴巴张了张,刚吐出几个字,就被崇祯给打断了。
“周阁老,李爱卿,朕觉得,你们一定是误会了,朕所讲的这个圣谕,并不是要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强制实行,而是基于自愿的原则,鼓励学子们和庶吉士们(实习生官员),深入地方,磨练一番,真正地体会民间疾苦,知道百姓们的困难之处,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上,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总之就是一句话,作为大明的官员,应该接地气!”
“而且,随着诸多边境地区,裁撤卫所制,推行郡县制,朝廷越来越需要这样最为基层的县官,只要那些国子监的学子和翰林院的庶吉士愿意,绝不会缺少相应的职位,让他们前去磨炼。”
“之所以裁撤‘两京制’,虽然有着节省朝廷开支的原因,精简机构,但主要还是因为,大明许多地方的职缺,尤其是县官,最需要人员填充上去。”
刹那间,周道登到嘴的话语全都给咽了回去,心里有着莫名的感动,顿时就明白了,尤其是听到最后一番话,就知道,崇祯的这一个决定,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仓促而为,而是在为自己铺路。
毫无疑问,随着这样的圣谕颁发出去,不仅是在京师的翰林院和国子监,还有南京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如此一来的话,就相当于是在试水温,为裁撤两京制打开一个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被崇祯犹如连珠炮话语打断的李邦国,也反应了过来,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白了这些之后,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相继保持了沉默。
山西,大同府。
阳和城内,宣大总督府的客厅之上,英国公张维贤端坐于上方,山西巡抚孙祖寿坐于另一侧,两人都是一脸的郑重之色,直直地看着对面的国丈田弘遇和驸马巩永固,倾听着前者的汇报。
“两位大人,医治天花的那些药草,已经全部就位,全都储藏到了大同府、宣府等九边重镇的仓库之中,由重兵把守。满总兵带回来的那些士兵,以及辽东支援的那些军医、郎中等等,也已经深入各个边军之中,正在推展种痘,争取在互市开始之前,相应的关口开放之际,所有的边军都能种痘,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然而,随着田弘遇的讲述,紧张的气氛并未缓和多少,张维贤更是有一些迫不及待地打断道:“田国丈,关外已经出现了疑似天花的苗头,已经有蒙古人感染了天花,现在还要继续互市,是不是太过于冒险了?”
“而且,难道就不能分发出一部分药,以防万一,让边民和边军能够更安心地应对天花的到来?”
“到时候,一旦种痘没有效用,天花又大面积爆发,即便朝廷免费发放药材,恐怕也已经是为时已晚,来不及了,还不如让百姓的家里储备一些药,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而且,如果天花蔓延开来,解药不能及时发放到百姓的手里,很有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骚乱,恐慌之下,很有可能会发生哄抢事件,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然而,听到这番话,即便张国维的身份超然,田弘遇还是不为所动,也没有任何的着急之色,而是街有耐心地回道:“英国公,你尽管放一百二十个心,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般严重,种痘绝对有效。”
尤其是在进士及第的那一刻,更是有着无数的幻想,恨不得立即报效朝廷,为皇上尽忠,为黎民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从而好不的一个清官之名。
若是博得一个美名扬,名垂青史,那就死而无憾了!
然而,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若没有人脉和靠山,那就有得等了,直至热血渐冷,满腔壮志都被消磨殆尽。
就算是有着一定的人脉,有着巨大的靠山,依旧要在翰林院走一遭,在里面虚度光阴,整日无所事事,面对那些书籍,数年如一日,枯燥而无聊的活着。
听着崇祯的这一番,心生感慨的同时,两人更是敏锐的扑捉到,恐怕用不了多久,皇上就会打破这种僵局,这种毫无意义的消磨官员心性的状态,使得大名的官场更有活力。
当然,相对于李邦国而言,周道登更能确信这一点,因为,就在决定废除“两京制”的时候,崇祯就已经向他流露出了这方面的意图。
再次出乎两人的意料,崇祯并未让他们等得太久,脑海里刚刚冒出这个念头,心里有了这方面的猜测,随着崇祯接下来的言语,就得到了明确的证实。
“两位爱卿,朕还有一个想法,不仅要打破以往的那种用人常规,进入内阁,多是翰林院出身,朕还准备发出一纸圣谕,到南北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号召里面的官员与学子,为官一任,到艰苦的地方,从最小的官职做起,提高他们的实际处理政务能力,更能体会到民情,而非是坐而论道,空谈苍生福祉......”
尽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有了相应的猜测,但在证实的这一刻,两人还是很意外,没有想到崇祯如此杀伐果断,当即就有了决定。
毕竟,这种惯例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两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并不足为奇。
“皇上,这样做的话,是不是有一些过于仓促了?”
最终,还是由资历最深、最为年长的周道登开口了,提出了置疑,进而又补充道:“毕竟,每次的新科进士,若是委以重任的话,将会得到朝廷的重点培养,按照惯例,都是要进入翰林院,磨练一下心性,了解朝廷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章程,待上个几年、十几年。”
“如果一下子打破这种惯例,立马发生这种转变,难免会引起误会,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便,倒不如先放出一些风声,看看翰林院的官员和国子监的学子反应如何,然后,再做出下一步的决定,这样也是最为稳妥。”
“皇上,臣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的话音刚落,李邦国想要附和之时,嘴巴张了张,刚吐出几个字,就被崇祯给打断了。
“周阁老,李爱卿,朕觉得,你们一定是误会了,朕所讲的这个圣谕,并不是要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强制实行,而是基于自愿的原则,鼓励学子们和庶吉士们(实习生官员),深入地方,磨练一番,真正地体会民间疾苦,知道百姓们的困难之处,而不是总是高高在上,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总之就是一句话,作为大明的官员,应该接地气!”
“而且,随着诸多边境地区,裁撤卫所制,推行郡县制,朝廷越来越需要这样最为基层的县官,只要那些国子监的学子和翰林院的庶吉士愿意,绝不会缺少相应的职位,让他们前去磨炼。”
“之所以裁撤‘两京制’,虽然有着节省朝廷开支的原因,精简机构,但主要还是因为,大明许多地方的职缺,尤其是县官,最需要人员填充上去。”
刹那间,周道登到嘴的话语全都给咽了回去,心里有着莫名的感动,顿时就明白了,尤其是听到最后一番话,就知道,崇祯的这一个决定,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仓促而为,而是在为自己铺路。
毫无疑问,随着这样的圣谕颁发出去,不仅是在京师的翰林院和国子监,还有南京的翰林院和国子监,如此一来的话,就相当于是在试水温,为裁撤两京制打开一个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被崇祯犹如连珠炮话语打断的李邦国,也反应了过来,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白了这些之后,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相继保持了沉默。
山西,大同府。
阳和城内,宣大总督府的客厅之上,英国公张维贤端坐于上方,山西巡抚孙祖寿坐于另一侧,两人都是一脸的郑重之色,直直地看着对面的国丈田弘遇和驸马巩永固,倾听着前者的汇报。
“两位大人,医治天花的那些药草,已经全部就位,全都储藏到了大同府、宣府等九边重镇的仓库之中,由重兵把守。满总兵带回来的那些士兵,以及辽东支援的那些军医、郎中等等,也已经深入各个边军之中,正在推展种痘,争取在互市开始之前,相应的关口开放之际,所有的边军都能种痘,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然而,随着田弘遇的讲述,紧张的气氛并未缓和多少,张维贤更是有一些迫不及待地打断道:“田国丈,关外已经出现了疑似天花的苗头,已经有蒙古人感染了天花,现在还要继续互市,是不是太过于冒险了?”
“而且,难道就不能分发出一部分药,以防万一,让边民和边军能够更安心地应对天花的到来?”
“到时候,一旦种痘没有效用,天花又大面积爆发,即便朝廷免费发放药材,恐怕也已经是为时已晚,来不及了,还不如让百姓的家里储备一些药,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而且,如果天花蔓延开来,解药不能及时发放到百姓的手里,很有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骚乱,恐慌之下,很有可能会发生哄抢事件,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然而,听到这番话,即便张国维的身份超然,田弘遇还是不为所动,也没有任何的着急之色,而是街有耐心地回道:“英国公,你尽管放一百二十个心,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般严重,种痘绝对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