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_query() [function.mysql-query]: Access denied for user 'ODBC'@'localhost' (using password: NO) in D:\104.233.129.51\www.haitang20.com\modules\article\class\package.php on line 470

Warning: mysql_query() [function.mysql-query]: A link to the server could not be established in D:\104.233.129.51\www.haitang20.com\modules\article\class\package.php on line 470
野生娱乐 第186章 《舌尖》的影响 - 海棠书屋
海棠书屋 都市言情 野生娱乐 第186章 《舌尖》的影响

第186章 《舌尖》的影响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新的一年的一月份,感觉整个互联网都弥漫着一股子吃货的气息。
    只要你打开网络,刷着刷着就会看到跟吃有关的信息,大部分时候都会提到《舌尖》或者《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字样。
    有看过这个节目的,都会感同身受。
    没看过的就特别好奇,为什么一部纪录片竟然跟热播电视剧的热度一样了。
    比如,这段时间的校友网,也就是陈野马小胖创办的“熟人社交平台”,许多人都在发布跟吃有关的东西。
    于四海就是野火系所有网站的忠实用户。
    他在校友网建立之初,就注册了账号,竟然直接可以跟酷比网的账号绑定,当然,酷比网的账号也是他百家中文网以及博客网的账号。
    注册之后,需要填写比较精准的个人信息,主要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种信息。
    正是通过这些信息,于四海成功跟许多“失散”的同学取得了联系。
    起初大家互关之后没怎么说话,确实是许久未见,即便曾经好到在一个饭缸子里捞白菜吃,现在突然取得联系,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尤其是看到彼此的校友网动态,都觉得对方变得好高大上。
    曾经的土啦吧唧的少年,如今成了网上炙手可热的网文作家,还时不时发几条参加“作者峰会”、“十佳网文作家评选”这样的照片,搁谁谁能一下子适应过来。
    然后,在于四海看来,那些同学一个个也像是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毕竟都在成长。
    有的是在做销售,天天喝酒跑场子,累成狗;有的是成了大老板小老板,戴着墨镜打高尔夫,人模狗样;有的看起来混得比较艰辛,经常抱怨生活,觉得自己像一滩狗屎。
    当然,还有一些曾经不起眼的女生,竟然出落成了大美女,让人都不敢跟她说话。
    曾经的熟悉的面孔,都变得模糊起来。
    后来,校友网推出了一个看起来很沙雕的游戏——偷菜。
    虽然看起来很沙雕,但是所有玩过这个游戏的人都入坑了。
    买种子,种菜,施肥,抓虫,采摘……一系列操作很简单,也可以说很魔性,毕竟简单重复的东西是最容易让人沉迷的。
    然后,最受欢迎的功能,就是可以去好友那里偷菜。
    这样的互动,让许多原本生疏的关系有了突破口。
    看到某些凌晨一点受在电脑旁偷菜的人,你就会觉得,这人跟自己一样沙雕。
    什么高大上,在这时候都烟消云散了。
    “叮咚!”
    在偷了一位女同学的菜之后,网页右下角有消息提醒。
    于四海一看发消息的那人,正是刚才被自己偷菜的那个女同学,女生的名字叫做葛晓婉。
    “于老四,半夜不睡觉偷我菜?!!!你真是丧心病狂啊!”
    自己那会儿的小名叫于老四,当时跟这个女生比较熟,她经常这么称呼自己。
    一个称呼,仿佛将时光都拉了回来。
    “大碗同学,菜长熟不采摘,是会坏掉的,我也是怕浪费啊。”
    “我等了一个钟头,就是为了收那几颗萝卜,我就是看了一会儿《魅力女声》的空挡,你就把我菜给偷了,你还狡辩!还有,再喊我这个外号,小心我跟你急眼,我现在可是走淑女路线,你这是坏我名声。”
    “好吧,下次我的菜熟了,让你偷一次。”
    “这还差不多。对了,你这么晚不睡在干嘛?不会是在码字吧?听说当网络作家,经常熬夜码字,熬夜伤身,有个叫尔东的,天天喊着腰疼。”
    “没办法,晚上的思路清晰一些,现在也不经常熬夜了,身体有点吃不消。尔东我知道,那小子说话半真半假,十次腰疼,有几次是卡文写不出来找的借口。”
    “往后还是调整一下作息吧,太晚睡觉对身体不好,你晚睡一个小时,白天就是花两三个小时都补不回来。”
    “嗯嗯,多谢关心,我会慢慢调整的。”
    “还跟我客气上了[翻白眼]”
    就这样,于四海跟葛晓婉又开始熟络起来了。
    如今的熟络,跟小时候不一样,觉得新鲜,又觉得很亲近。
    于四海经常说一些自己写作方面的事情,爆料一些自己熟悉的网络作者的糗事。
    葛晓曼会说一说上大学后的经历,还有毕业后如今的工作。
    “工作好无聊,真想啥也不干做一条咸鱼。”
    葛晓曼就经常如此抱怨。
    不过,她对待工作还是挺认真的,虽然人长得比以前漂亮了,但是依然像以前那样充满不服输的韧劲儿。
    当她升到小主管的时候,就对于四海说:“要不要来我这里旅旅游,顺便跟我一起庆祝一下升职加薪?”
    于四海当即答应,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就奔大东北的一座城市而去了。
    那座城市,离于四海的老家,两千二百多公里。
    他家是刚刚转冷,大东北已经是冰天雪地了。
    俩人好几年没见了,其实跟网友“面基”差不多,于四海既兴奋又忐忑不安。
    到了之后,见到姑娘,回忆与现实重叠,站在冰天雪地的城市,却像是有暖流在心里涌动。
    姑娘带着他游览了一下这个号称冰城的地方,然后俩人找了地方吃顿热气腾腾的火锅。
    “你一个人在冰城适应吗?怎么不回老家那边发展?咱们省城,现在发展的也不错啊。”
    吃饭之余,于四海就看似随意地问了这个问题。
    姑娘想了想,说道:“以前是为了一个人想留在这座城市,后来,就只是单纯为了自己才留在这里,毕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还有自己虽然不太喜欢,但是可以胜任的合适工作,如果回到老家,还要再重新去认识人,去适应各种圈子,想想就不太愿意回去。”
    于四海说道:“不想回就继续在冰城呆着吧,我觉得这里还不错。”
    在冰城呆了一周,于四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回到老家之后,于四海继续投入到写作事业当中,只是,偶尔会疯狂想念那座城市,以及那座城市里的那位叫做大碗的姑娘。
    就是在一月的某一天深夜,他看到了葛晓婉在校友网发布的一条动态。
    “看了最新一期的《舌尖》,馋到不行,点了份外卖,杨国富的麻辣烫。没想到点多了,怎么吃都吃不完,好浪费啊!”
    于四海忍不住在下面写了条评论。
    “好饿,我想吃。”
    然后,姑娘很快回复道:“你来啊,给你留着。”
    于四海没继续回复,而是将行李匆匆收拾了一遍,打了一辆车就奔机场而去。
    好在现在不是什么旺季,从他老家这座城市很容易搭乘飞机到冰城,当然,重要要从平京转机一次。
    因此,到了第二天白天八点,于四海才敲开了葛晓婉的房门。
    妹子此时正刷着牙,准备洗漱完毕去上班。
    看到门外的于四海,眼珠子都瞪大了。
    “你来干嘛?!”
    “你不是让我来吃麻辣烫吗?”
    葛晓婉像看二傻子一样看着于四海:“你跟我俩闹呢!吃什么吃,我早扔了!”
    于四海:“……”
    后来,在一月份的某一天,百家中文网要邮寄过年大礼包,在复核重点作家的信息时,发现于四海的地址变更了,从南方的一座内陆城市,变成了大东北的冰城,从那以后,一直没在发生变动。
    ……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在陈野的意料之中。
    在如今的互联网大发展时期,虽然说信息大爆炸,但是在内容上依然十分稀缺。
    即便制作再多的内容,也无法满足网友们观众们日益增加的需求。
    何况,现在的内容制作很滞后,尤其是纪录片方面,根本就没几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此时,《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制作精良的画面,生活化与人文气息相结合的风格,瞬间就吸引了大批观众。
    再加上陈野利用酷比网、博客网(微博)、校友网等平台有目的的宣传引导,一时间,《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吃是大吃货国的永恒主题,像葛晓婉这样的观众,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第一反应就是饿、馋。
    每次新的一期节目播出之后,网上是唉声一片,都对这个节目又爱又恨。
    《舌尖上的中国》就这样成为了能与《梦回京华》同期在热度上相抗衡的存在。
    李晓禾更是在每次看完节目之后,跑到陈野跟赵欣的家里蹭饭吃。
    “老陈,我发现你就是个人才,搞个吃饭做菜的节目,都能馋哭全国人民,我简直对你太佩服了。对了,我今天想吃那个什么江州小面,你会做吗?看纪录片里,不是很负责。”
    陈野听了,猛翻白眼。
    “你当我是全能选手呢?我到哪儿学去?再说,小面最重要的是辣子,我这没有。”
    李晓禾听了,也没有太失望:“哦,那好吧,那就把你拿手的菜做上十个八个吧。”
    陈野怒道:“我最拿手烧饼夹肉,你吃不吃!”
    “秦川口味的吗?那就整俩。”
    “整你妹!”
    陈野真想一巴掌拍过去,让她尝尝什么叫烧饼夹肉。
    ……
    《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台只投资了五百万,可谓赚翻了。
    从市场反响来看,比他们千万级投资的那几部纪录片都要好。
    很多人为了看《舌尖上的中国》而选择了国家台的纪录片频道,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国家台九套成为收视率在同系统里排名前五的存在。
    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凭借一部作品的力量,拉升了纪录片频道的地位。
    那位极力促成此项目的副台长再次增加一份漂亮的政绩,说不定因为这个还能趁着年龄不太大,往前再迈一步。
    除了国家台获利颇丰,陈野这边也没白干活。
    当初签署协议的时候,就已经将《舌尖上的中国》电视台和互联网播出权进行拆分。
    电视播出权完全归属国家台所有,但是互联网播出权独家归属酷比网。
    纪录片频道虽然在覆盖面上特别的广,但是播出时间固定,许多人根本就来不及看最新一期的播出,等重播又要等很久。
    因此,许多人就选了前往酷比网观看《舌尖上的中国》。
    好吧,点开一看,麻蛋,会员才能看。
    于是《舌尖上的中国》就成为酷比网会员增长的又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其产生的增长,仅次于同期的《梦回京华》。
    可惜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只有10期,要是跟《梦回京华》一样,有四十多级,绝对能让酷比网的付费会员数目增加到一个很恐怖的数据。
    由于《舌尖》的成功,让许多人业内人士仿佛看到了新的内容制作方向,于是,一系列的项目开始进行规划。
    酷比网,核心会议。
    陈野对着手下的心腹人员说着今后的安排。
    “将酷比网的内容制作部拆分成大制作部与小制作部。大制作部定位是专业与精良,与野火影视对接,主要是针对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选秀节目的制作。”
    这些基本上是酷比网制作部原先的工作重点,如今全部划归大制作部。
    “小制作部以平台自制小栏目、用户生产视频为主,重点瞄准短视频类型。”
    短视频是未来视频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信息大发展,信息碎片化会成为趋势,短视频就是适应于这一趋势的。
    关于这点,陈野跟张阳、马小胖都谈过。
    张阳认为,短视频才是更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他特别看好酷比网往这方面发展,追求多元化短视频的路子。
    但是,马小胖却觉得,太纷杂是事物势必不会有太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他更看好影视剧、综艺这些精良专业的制作。
    陈野早就有意将两部分拆分开来,既然两位核心管理人员意见有了分歧,他正好趁此机会着手拆分。
    当然,这事儿不是一蹴而就的,酷比网内部虽然进行了分化,但是在用户看来还是一个整体。
    拆了酷比网,陈野又把苗头对准了博客网,他早就看微博寄身在博客网不顺眼了,连作者写网站名字的时候都不不好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最新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