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最后总攻 死亡威胁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十五日夜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居住在巴尔迪摩的美国人被突然而至的,如同死神召唤般的呼啸声从睡梦中惊醒。至少有上万名平民在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前就被从天而降的烈焰与钢铁夺去了性命。
炮击巴尔迪摩的序幕从十点四十五分正式开始。
在短短五分钟之内,四十四艘整齐停靠在距离巴尔迪摩大概四十五公里处的海面上的战舰通过急促齐射的办法,向该市人口最密集的,以工人为主的三处居民区投掷了至少四千枚重型炮弹。这五分钟的炮击也创造了一个至今都没有打破的记录,即单一舰队在五分钟之内投掷总量为三千四百六十七吨的弹药!
当时,为了提高舰炮的开火速度,炮手甚至采用了违规的操作方法。
一般情况下,战列舰主炮的射速受到了三个主要因素的限制。一是弹药的装填速度,二是火炮身管的冷却速度,三是弹药的提升速度。
在采用了半自动装填机,即借助机械力量的情况下,弹药的装填速度比较容易解决,与人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只受到装填手个人素质的影响。虽然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在大口径舰炮上采用可燃或者半可燃的药筒,仍然用药包的方式来装填发射药,但是帝国海军拥有素质最好的炮手,并且在战列舰上解决了需要定角装填的问题,从使战列舰主炮的理论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二枚。这也几乎是采用分装炮弹的大口径舰炮的最大射击速度了。
因为采用的是短促急射的方式,且任何大口径舰炮的炮管外都有一层热护套,能够迅速分散发射炮弹时产生的热量,减小炮管的变形程度,有效的保证炮弹的准确性。因此,只要控制住急射的次数,一般就不用考虑火炮身管的冷却速度。当然,在急促射击之后,必须要等待二到五分钟,给炮管足够的冷却时间,才能再次开火。
当时,制约大口径舰炮射速的关键因素就是弹药的提升速度。
任何大口径舰炮的弹药都是储备在位于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的主炮弹药舱内的,而重达数百公斤,甚至一吨多的炮弹,还有总重上百公斤,甚至数百公斤的发射药都需要通过机械装置从弹药库提升到炮塔内。而按照严格的战斗操作规范,炮塔内绝不能储存炮弹与发射药,只有在打出了已经装填好的炮弹之后,才能够提升弹药,进行再装填作业。而扬弹机的工作效率是有限的,大部分战列舰上都配备有二部扬弹机,正常情况下能够在一分钟内提升二枚炮弹,紧急情况下能够将作业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从而确保每分钟一轮的齐射。因此,要想到达每分钟二轮的理论极限射击速度,并且将这一状况保持五分钟,就必须在炮塔内储备至少五组弹药。
显然,在海战中,这样的情况绝不允许出现。
只是,现在第四舰队的大型战舰根本就没有受到来自海洋上的威胁,甚至连来自岸上的威胁也没有。
为了提高炮击速度,炮手在开火前就提前提升了弹药,将其储备在了炮塔内。
其实,这也得怪设计人员。因为炮弹会出现故障,火炮也有可能出现故障,所以任何一座炮塔内都配制有用于取出故障弹药的装置,并且设置有可以储备数枚炮弹的弹药架,以便在紧急的时候用来临时储备弹药。
设想,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与弹药架,就算炮手将弹药提升了上来,也没有地方可放。
本着“法不责众”的原则,杨定方与白佑彬都对炮手的这些违规操作睁一眼闭一眼,并没有追究谁的责任。
当然,这种往往用于对海作战的急促炮击收到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巴尔迪摩不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却是美国非常重要的工业中心,而且是重工业中心。当时,巴尔迪摩有美国最大的钢铁厂,轮机厂,以及其他专门制造重型设备,或者是生产重要工业原料的工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厂几乎都是为同样位于切萨皮克湾的造船厂建造的配套工厂。
比如,巴尔迪摩的钢铁厂就专门生产舰船用钢材。当时,美国海军战列舰所用的装甲钢板中,有近三成来自巴尔迪摩。另外,巴尔迪摩还有美国最大的轮机厂,并且主要生产的就是舰船用的蒸汽轮机。
这种在港口与造船厂密集地区设置配套工厂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常见。
比如,在帝国的江南造船厂附近,就有以无锡为核心的钢铁生产基地,有以杭州为核心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有以南京为核心的电子设备生产基地,以及以宁波为核心的化工业基地。
虽然在以往的战争中,因为受到了技术条件,以及战争手段的限制,很少直接打击对方的工业基地,但是任何一名拥有战略眼光的将军都应该清楚,摧毁一座工厂的意义绝对比干掉一支舰队重大得多。比如一座大型轮机厂生产的蒸汽轮机可能用在数种级别,数十种型号的战舰上,如果能够摧毁这座工厂,就能导致这些战舰无法建成。如果这名将军的眼光再放长远一点,就会认识到,干掉一个工厂的工人,要比摧毁工厂更加重要。比如建造一座工厂需要投入的只是资金与部分建筑工人,并且采购部分工业设施,而培养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的却是长达数年的时间,以及十多年的生产经验。
正是如此,白佑彬才选择首先炮击工人聚居区。
这是一种相当残忍,却非常有效的战术,其战略意义明显超过了直接炮击工厂,或者炮击某个军事基地。
当然,炮击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工人聚居区。
从十一点半开始,舰队炮火转移到了城市西面的工业区,重点打击对象就是那些与军事有直接,或者是间接关系的重工工厂。
与华盛顿一样,巴尔迪摩的市区分布情况也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十二点过,四十四艘大型战舰在基本上打光了携带的所有对地打击弹药之后,陆续离开了炮击海域。
可是,炮击并没有就此结束。
与华盛顿不同,巴尔迪摩就在切萨皮克湾的岸边,东面就是辽阔的海面,足以供数十艘战舰活动。最重要的是,在炮击巴尔迪摩的时候,那些没有配备远程弹药,所配备的舰炮的最大射程分别在三十公里与二十公里以内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也能派上用场。
结果,在大型战舰撤离之后,第四舰队的巡洋舰与驱逐舰成为了主角。
虽然在海洋战场上,巡洋舰上的一百七十五毫米舰炮,以及驱逐舰上的一百五十毫米舰炮的威力远远比不上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上的舰炮,但是在对付地面目标,特别是那些没有得到加强,或者强度不高的普通建筑物的时候,这二种炮弹的威力都不可小看。
在以往的战斗中,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就已证明了这一点。
一百七十五毫米舰炮所使用的高爆弹对几乎所有非军事目标都具有绝对的毁伤能力,而一百五十毫米舰炮所使用的高爆弹对九成以上的非军事目标具有毁伤能力。
更重要的是,巡洋舰与驱逐舰不必太担心弹药基数的问题。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在华盛顿刚刚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之后,巴尔迪摩成为了第一个“牺牲”掉的美国重工业城市。
当天晚上,这座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彻底的变成了人间地狱。
虽然美国政府,以及帝国政府至今都没有公布巴尔迪摩在这场炮击中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情况,但是按照比较可靠的估算方法,死在这场炮击中的人数不会少于十二万,伤残人员肯定在二十万以上。
主要是当时巴尔迪摩的市区面积仅为华盛顿的二点八倍,而人口是华盛顿的六点三倍,因此人口密度是华盛顿的二百以上。另外,巴尔迪摩的主要居民是工人,而不是政府职员,居民区的人口密度肯定要比华盛顿的大得多。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巴尔迪摩的市民逃往了郊区,但是绝大部分工人却留了下来,且炮击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了,很多人在睡梦中就离开了人世。
当然,财产损失就更加不好估计了。
当时,巴尔迪摩最大的十四家工厂几乎全部被摧毁,另外被毁于战火的民居超过了八安间,被毁的商业建筑总面积超过了三十五万平方米。除此之外,囤积在工厂内的大量工业生产物资也被摧毁,大批成品,或者半成品工业产品也遭了殃。
从军事意义上看,如果说炮击华盛顿让所有居住在沿海地区的美国人都感受到了切身的威胁,那么炮击巴尔迪摩就足以让所有居住在沿海,乃至内河航道附近地区的美国人从内心产生只有死亡才能带来的恐惧。
作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白佑彬并没有对此次行动表明态度。
实际上,白佑彬只是战争的具体执行者,与成千上万的帝国海军将士一样,他只是身披军装的军人,而不是战争的决策者。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白佑彬,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执行同样的任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炮击巴尔迪摩的序幕从十点四十五分正式开始。
在短短五分钟之内,四十四艘整齐停靠在距离巴尔迪摩大概四十五公里处的海面上的战舰通过急促齐射的办法,向该市人口最密集的,以工人为主的三处居民区投掷了至少四千枚重型炮弹。这五分钟的炮击也创造了一个至今都没有打破的记录,即单一舰队在五分钟之内投掷总量为三千四百六十七吨的弹药!
当时,为了提高舰炮的开火速度,炮手甚至采用了违规的操作方法。
一般情况下,战列舰主炮的射速受到了三个主要因素的限制。一是弹药的装填速度,二是火炮身管的冷却速度,三是弹药的提升速度。
在采用了半自动装填机,即借助机械力量的情况下,弹药的装填速度比较容易解决,与人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只受到装填手个人素质的影响。虽然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在大口径舰炮上采用可燃或者半可燃的药筒,仍然用药包的方式来装填发射药,但是帝国海军拥有素质最好的炮手,并且在战列舰上解决了需要定角装填的问题,从使战列舰主炮的理论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二枚。这也几乎是采用分装炮弹的大口径舰炮的最大射击速度了。
因为采用的是短促急射的方式,且任何大口径舰炮的炮管外都有一层热护套,能够迅速分散发射炮弹时产生的热量,减小炮管的变形程度,有效的保证炮弹的准确性。因此,只要控制住急射的次数,一般就不用考虑火炮身管的冷却速度。当然,在急促射击之后,必须要等待二到五分钟,给炮管足够的冷却时间,才能再次开火。
当时,制约大口径舰炮射速的关键因素就是弹药的提升速度。
任何大口径舰炮的弹药都是储备在位于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的主炮弹药舱内的,而重达数百公斤,甚至一吨多的炮弹,还有总重上百公斤,甚至数百公斤的发射药都需要通过机械装置从弹药库提升到炮塔内。而按照严格的战斗操作规范,炮塔内绝不能储存炮弹与发射药,只有在打出了已经装填好的炮弹之后,才能够提升弹药,进行再装填作业。而扬弹机的工作效率是有限的,大部分战列舰上都配备有二部扬弹机,正常情况下能够在一分钟内提升二枚炮弹,紧急情况下能够将作业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从而确保每分钟一轮的齐射。因此,要想到达每分钟二轮的理论极限射击速度,并且将这一状况保持五分钟,就必须在炮塔内储备至少五组弹药。
显然,在海战中,这样的情况绝不允许出现。
只是,现在第四舰队的大型战舰根本就没有受到来自海洋上的威胁,甚至连来自岸上的威胁也没有。
为了提高炮击速度,炮手在开火前就提前提升了弹药,将其储备在了炮塔内。
其实,这也得怪设计人员。因为炮弹会出现故障,火炮也有可能出现故障,所以任何一座炮塔内都配制有用于取出故障弹药的装置,并且设置有可以储备数枚炮弹的弹药架,以便在紧急的时候用来临时储备弹药。
设想,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与弹药架,就算炮手将弹药提升了上来,也没有地方可放。
本着“法不责众”的原则,杨定方与白佑彬都对炮手的这些违规操作睁一眼闭一眼,并没有追究谁的责任。
当然,这种往往用于对海作战的急促炮击收到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巴尔迪摩不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却是美国非常重要的工业中心,而且是重工业中心。当时,巴尔迪摩有美国最大的钢铁厂,轮机厂,以及其他专门制造重型设备,或者是生产重要工业原料的工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厂几乎都是为同样位于切萨皮克湾的造船厂建造的配套工厂。
比如,巴尔迪摩的钢铁厂就专门生产舰船用钢材。当时,美国海军战列舰所用的装甲钢板中,有近三成来自巴尔迪摩。另外,巴尔迪摩还有美国最大的轮机厂,并且主要生产的就是舰船用的蒸汽轮机。
这种在港口与造船厂密集地区设置配套工厂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常见。
比如,在帝国的江南造船厂附近,就有以无锡为核心的钢铁生产基地,有以杭州为核心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有以南京为核心的电子设备生产基地,以及以宁波为核心的化工业基地。
虽然在以往的战争中,因为受到了技术条件,以及战争手段的限制,很少直接打击对方的工业基地,但是任何一名拥有战略眼光的将军都应该清楚,摧毁一座工厂的意义绝对比干掉一支舰队重大得多。比如一座大型轮机厂生产的蒸汽轮机可能用在数种级别,数十种型号的战舰上,如果能够摧毁这座工厂,就能导致这些战舰无法建成。如果这名将军的眼光再放长远一点,就会认识到,干掉一个工厂的工人,要比摧毁工厂更加重要。比如建造一座工厂需要投入的只是资金与部分建筑工人,并且采购部分工业设施,而培养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的却是长达数年的时间,以及十多年的生产经验。
正是如此,白佑彬才选择首先炮击工人聚居区。
这是一种相当残忍,却非常有效的战术,其战略意义明显超过了直接炮击工厂,或者炮击某个军事基地。
当然,炮击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工人聚居区。
从十一点半开始,舰队炮火转移到了城市西面的工业区,重点打击对象就是那些与军事有直接,或者是间接关系的重工工厂。
与华盛顿一样,巴尔迪摩的市区分布情况也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十二点过,四十四艘大型战舰在基本上打光了携带的所有对地打击弹药之后,陆续离开了炮击海域。
可是,炮击并没有就此结束。
与华盛顿不同,巴尔迪摩就在切萨皮克湾的岸边,东面就是辽阔的海面,足以供数十艘战舰活动。最重要的是,在炮击巴尔迪摩的时候,那些没有配备远程弹药,所配备的舰炮的最大射程分别在三十公里与二十公里以内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也能派上用场。
结果,在大型战舰撤离之后,第四舰队的巡洋舰与驱逐舰成为了主角。
虽然在海洋战场上,巡洋舰上的一百七十五毫米舰炮,以及驱逐舰上的一百五十毫米舰炮的威力远远比不上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上的舰炮,但是在对付地面目标,特别是那些没有得到加强,或者强度不高的普通建筑物的时候,这二种炮弹的威力都不可小看。
在以往的战斗中,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就已证明了这一点。
一百七十五毫米舰炮所使用的高爆弹对几乎所有非军事目标都具有绝对的毁伤能力,而一百五十毫米舰炮所使用的高爆弹对九成以上的非军事目标具有毁伤能力。
更重要的是,巡洋舰与驱逐舰不必太担心弹药基数的问题。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在华盛顿刚刚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之后,巴尔迪摩成为了第一个“牺牲”掉的美国重工业城市。
当天晚上,这座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彻底的变成了人间地狱。
虽然美国政府,以及帝国政府至今都没有公布巴尔迪摩在这场炮击中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情况,但是按照比较可靠的估算方法,死在这场炮击中的人数不会少于十二万,伤残人员肯定在二十万以上。
主要是当时巴尔迪摩的市区面积仅为华盛顿的二点八倍,而人口是华盛顿的六点三倍,因此人口密度是华盛顿的二百以上。另外,巴尔迪摩的主要居民是工人,而不是政府职员,居民区的人口密度肯定要比华盛顿的大得多。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巴尔迪摩的市民逃往了郊区,但是绝大部分工人却留了下来,且炮击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了,很多人在睡梦中就离开了人世。
当然,财产损失就更加不好估计了。
当时,巴尔迪摩最大的十四家工厂几乎全部被摧毁,另外被毁于战火的民居超过了八安间,被毁的商业建筑总面积超过了三十五万平方米。除此之外,囤积在工厂内的大量工业生产物资也被摧毁,大批成品,或者半成品工业产品也遭了殃。
从军事意义上看,如果说炮击华盛顿让所有居住在沿海地区的美国人都感受到了切身的威胁,那么炮击巴尔迪摩就足以让所有居住在沿海,乃至内河航道附近地区的美国人从内心产生只有死亡才能带来的恐惧。
作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白佑彬并没有对此次行动表明态度。
实际上,白佑彬只是战争的具体执行者,与成千上万的帝国海军将士一样,他只是身披军装的军人,而不是战争的决策者。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白佑彬,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执行同样的任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