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最后总攻 粮食危机
最近更新:穿成影帝养的狗后我红透娱乐圈
被抄家流放,她要搬空皇帝的一切
重生嫁疯批太子爷,让渣男火葬场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i人医生,e人患者
叛逃之后(西幻nph)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孤雌(nph)
【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突然爆发的难民问题确实很难让人理解。
美国不是日本与英国这类的国家,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国内的粮食产量不比帝国少多少,整个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粮食输出国。另外,在战前美国就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粮食战略储备体制,为持久战争做好了准备。按照战后获得的资料,在七十一年(39年)年底的时候,储备在美国本土四十八个州的一千三百多座联邦与地方粮仓内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二千万吨,足以供美国所有人消耗一年半。而同期,帝国的战略粮食储备仅为一亿一千万吨,只够消耗十一个月。
无论如何,不会有人想到美国会出现粮荒。
只是,当时发生的事情,让人不得不相信,美国国内确实出了大问题。
战后,有很多人专门研究美国在战争末期爆发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且在调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之后,得出了一些比较可信的说法。
首先是美国的国内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达到了二千三百六十八万,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为八百六十七万,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与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一十一。对一个工业国家来说,这二个比例是比较合适的,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国内的粮食产量。可到了七十六年(44年)的时候,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降低到了一千七百四十二万,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为三百二十四万,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点六,与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三点八。同期,美国工业的从业人口与青壮年劳动力在总量中的比例分别比战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一与百分之一十七,另外美国的军事人员在男性青壮年中的比例也由战前的不到百分之二提高到了百分之一十四。由这几项数据中就能发现,到战争末期,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急剧降低。战前一个农民只需要养活二十个非农业人口,而到战争末期,一个农民却要养活五十五个非农业人口。农业的压力增加了一点五倍,而整个农业的生产效率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高一点五倍。另外,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一个农民能够养活二十五个非农业人口已经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极限了!
其次是在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持续降低。战前,美国一直实施农业补贴税,即农民生产粮食不但不交税,反而从国家领取补贴。战争爆发之后,美国不但不在实施农业补贴税,反而按照战时法,按照政府订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收多余的粮食。因为政府定价相对较低,所以导致农民种田不但赚不了钱,反而亏本,从而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虽然在其他政策的帮助下,可以在短期内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但是几年持续下来,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幅度降低。比如,在七十一年(39年)的时候,美国的粮食产量为一亿七千万余吨,而到了七十六年(44年)的时候,美国的粮食产量已经降低到了一亿三千万余吨,减产了近百分之二十四。
第三长期的对外援助迅速的消耗掉了美国的粮食储备,并且使美国国内粮食生产入不敷出。在参战之前,美国就已向日本、英国等粮食需要进口的国家出售了大概四千五百万吨粮食,差不多就是那二年美国粮食产量减掉国内消耗量的富裕产能。可是参战之后,到七十七年(45年)上半年的时候,美国向盟国输出的粮食总量达到了惊人的一亿八千五百万吨,不但超过了其战前的战略储备总量,还抵消掉了前三年的富裕产量。也就是说,到七十七年(45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第四在输掉了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丧失了最大的海外粮食产地——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是协约国集团中,粮食产量仅次于美国的地区,且长期向协约国成员国提供粮食。当美国输掉太平洋战争之后,也自然失去了来自澳大利亚的粮食。
第五帝国海军的全面破交作战使美国丧失了太多的粮食。到七十七年(45年)上半年为止,帝国海军的破交战舰与破交舰队总共击沉了近二万艘大小各异的船只,其中仅运送粮食的船只就超过了七千五百艘。比如,在日本战败之前,从美国运出的粮食,仅仅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到达日本。在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的时候,仅有四分之一的粮食到达了目的地。后来,在向英国与西班牙提供的援助中,仅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粮食最终送到了盟国的港口中。虽然没有准确的办法统计出美国在战争期间一共在海洋战场上损失了多少粮食,但是按照比较合理的估计,几年下来,因为海运损失的粮食相当于美国从澳大利亚获取粮食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接近一亿吨。
最后就是美国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在进入战时状态之后,美国也开始实施战时管制,只是并没有完全限制粮食交易。到七十七年(45年)上半年,美国人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购买粮食。当时,美国国内并没有出现粮食恐慌的现象,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粮食是吃不尽,用不光的。结果,到七十七年(45年)下半年的时候,粮食危机突然爆发,政府在秋收前开始管制粮食,结果导致很多美国人都不适应需要领取配额的生活方式,因此而爆发了很多国内矛盾。虽然无法用统计的办法得知美国民众在前几年“浪费”了多少粮食,但是以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恐怕也不会少于美国一年的粮食产量吧。
综合这几条因素,美国在战争末期爆发粮食危机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其实,用帝国为参照来说明问题,更加直接,也更加明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帝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与劳动力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与美国相差不大,而且与美国一样,帝国率先实行了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外,帝国在气候方面也与美国相差不大,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劳作效率应该与美国相差不大。战争爆发后,帝国率先推行节约政策,并且鼓励民众节约粮食。打到最艰难的七十四年(42年),帝国政府在秋收之前推行了粮食管制,用配额的方式来分配粮食,直到次年夏季大丰收,粮食有大量富裕之后,才结束了管制。另外,整个战争期间,帝国对外援助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其几个主要盟国的粮食产量都不是很低,不需要从帝国大量进口粮食。为了确保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帝国不但在招募兵员的时候注重城市与农村兵员的比例,政府还大举财政赤字,甚至以借贷的方式继续为农民提供粮食补贴。结果,到七十八年(46年)初,帝国国内的战略粮食储备总量不但没有比战前减少,反而突破了二亿吨。战后,这些粮食都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从这一系列的对比中就能看出,帝国一直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战争,而美国却是疲于应付,到最后甚至发展到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其实,抛开一切政策与体制上的差别,就能看到帝国与美国的根本差别了。
简单的说,二国主要差别就在民众的觉悟与国家意识上。在战争面前,帝国百姓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本,为了祖国的胜利,心甘情愿的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为大家,弃小家”的思想早已通过帝国悠久的历史,烙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脑海之中。在几乎所有帝国百姓看来,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情,也是最根本的职责。相反,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传统,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其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从根本上表现出“为国牺牲”的崇高道德水准,从而难以在根本上约束个体行为。
用战后一些学者的话来说,如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一鼓作气,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当美国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却很难抵挡住强大对手的进攻,更难以扭转败局。
相反,帝国能够在有利的局面下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义士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做到与国同存亡,与国同荣辱。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内在的,正是百姓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都已扯远了。
美国爆发粮食危机,大量民众沦落为战争难民,已经暴露出了美国脆弱的一面,也证明美国即将战败。
也正是如此,萧鼎昆才会让帝国海军向美国难民伸出援助之手。
不难想像,萧鼎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迫使美国尽快投降,而是在为美国投降之后,进驻美国本土做准备。
可以说,不管美国以何种方式投降,只要帝国军队进驻美国本土,并且想顺利的占领美国本土,就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由此来看,在此时施舍一点粮食,不但值得,还是千值万值。(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美国不是日本与英国这类的国家,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国内的粮食产量不比帝国少多少,整个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粮食输出国。另外,在战前美国就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粮食战略储备体制,为持久战争做好了准备。按照战后获得的资料,在七十一年(39年)年底的时候,储备在美国本土四十八个州的一千三百多座联邦与地方粮仓内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二千万吨,足以供美国所有人消耗一年半。而同期,帝国的战略粮食储备仅为一亿一千万吨,只够消耗十一个月。
无论如何,不会有人想到美国会出现粮荒。
只是,当时发生的事情,让人不得不相信,美国国内确实出了大问题。
战后,有很多人专门研究美国在战争末期爆发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且在调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之后,得出了一些比较可信的说法。
首先是美国的国内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达到了二千三百六十八万,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为八百六十七万,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与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一十一。对一个工业国家来说,这二个比例是比较合适的,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国内的粮食产量。可到了七十六年(44年)的时候,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降低到了一千七百四十二万,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为三百二十四万,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点六,与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三点八。同期,美国工业的从业人口与青壮年劳动力在总量中的比例分别比战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一与百分之一十七,另外美国的军事人员在男性青壮年中的比例也由战前的不到百分之二提高到了百分之一十四。由这几项数据中就能发现,到战争末期,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急剧降低。战前一个农民只需要养活二十个非农业人口,而到战争末期,一个农民却要养活五十五个非农业人口。农业的压力增加了一点五倍,而整个农业的生产效率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高一点五倍。另外,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一个农民能够养活二十五个非农业人口已经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极限了!
其次是在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持续降低。战前,美国一直实施农业补贴税,即农民生产粮食不但不交税,反而从国家领取补贴。战争爆发之后,美国不但不在实施农业补贴税,反而按照战时法,按照政府订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收多余的粮食。因为政府定价相对较低,所以导致农民种田不但赚不了钱,反而亏本,从而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虽然在其他政策的帮助下,可以在短期内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但是几年持续下来,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幅度降低。比如,在七十一年(39年)的时候,美国的粮食产量为一亿七千万余吨,而到了七十六年(44年)的时候,美国的粮食产量已经降低到了一亿三千万余吨,减产了近百分之二十四。
第三长期的对外援助迅速的消耗掉了美国的粮食储备,并且使美国国内粮食生产入不敷出。在参战之前,美国就已向日本、英国等粮食需要进口的国家出售了大概四千五百万吨粮食,差不多就是那二年美国粮食产量减掉国内消耗量的富裕产能。可是参战之后,到七十七年(45年)上半年的时候,美国向盟国输出的粮食总量达到了惊人的一亿八千五百万吨,不但超过了其战前的战略储备总量,还抵消掉了前三年的富裕产量。也就是说,到七十七年(45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第四在输掉了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丧失了最大的海外粮食产地——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是协约国集团中,粮食产量仅次于美国的地区,且长期向协约国成员国提供粮食。当美国输掉太平洋战争之后,也自然失去了来自澳大利亚的粮食。
第五帝国海军的全面破交作战使美国丧失了太多的粮食。到七十七年(45年)上半年为止,帝国海军的破交战舰与破交舰队总共击沉了近二万艘大小各异的船只,其中仅运送粮食的船只就超过了七千五百艘。比如,在日本战败之前,从美国运出的粮食,仅仅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到达日本。在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的时候,仅有四分之一的粮食到达了目的地。后来,在向英国与西班牙提供的援助中,仅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粮食最终送到了盟国的港口中。虽然没有准确的办法统计出美国在战争期间一共在海洋战场上损失了多少粮食,但是按照比较合理的估计,几年下来,因为海运损失的粮食相当于美国从澳大利亚获取粮食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接近一亿吨。
最后就是美国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在进入战时状态之后,美国也开始实施战时管制,只是并没有完全限制粮食交易。到七十七年(45年)上半年,美国人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购买粮食。当时,美国国内并没有出现粮食恐慌的现象,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粮食是吃不尽,用不光的。结果,到七十七年(45年)下半年的时候,粮食危机突然爆发,政府在秋收前开始管制粮食,结果导致很多美国人都不适应需要领取配额的生活方式,因此而爆发了很多国内矛盾。虽然无法用统计的办法得知美国民众在前几年“浪费”了多少粮食,但是以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恐怕也不会少于美国一年的粮食产量吧。
综合这几条因素,美国在战争末期爆发粮食危机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其实,用帝国为参照来说明问题,更加直接,也更加明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帝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与劳动力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与美国相差不大,而且与美国一样,帝国率先实行了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外,帝国在气候方面也与美国相差不大,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劳作效率应该与美国相差不大。战争爆发后,帝国率先推行节约政策,并且鼓励民众节约粮食。打到最艰难的七十四年(42年),帝国政府在秋收之前推行了粮食管制,用配额的方式来分配粮食,直到次年夏季大丰收,粮食有大量富裕之后,才结束了管制。另外,整个战争期间,帝国对外援助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其几个主要盟国的粮食产量都不是很低,不需要从帝国大量进口粮食。为了确保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帝国不但在招募兵员的时候注重城市与农村兵员的比例,政府还大举财政赤字,甚至以借贷的方式继续为农民提供粮食补贴。结果,到七十八年(46年)初,帝国国内的战略粮食储备总量不但没有比战前减少,反而突破了二亿吨。战后,这些粮食都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从这一系列的对比中就能看出,帝国一直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战争,而美国却是疲于应付,到最后甚至发展到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其实,抛开一切政策与体制上的差别,就能看到帝国与美国的根本差别了。
简单的说,二国主要差别就在民众的觉悟与国家意识上。在战争面前,帝国百姓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本,为了祖国的胜利,心甘情愿的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为大家,弃小家”的思想早已通过帝国悠久的历史,烙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脑海之中。在几乎所有帝国百姓看来,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情,也是最根本的职责。相反,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传统,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其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从根本上表现出“为国牺牲”的崇高道德水准,从而难以在根本上约束个体行为。
用战后一些学者的话来说,如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一鼓作气,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当美国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却很难抵挡住强大对手的进攻,更难以扭转败局。
相反,帝国能够在有利的局面下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义士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做到与国同存亡,与国同荣辱。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内在的,正是百姓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都已扯远了。
美国爆发粮食危机,大量民众沦落为战争难民,已经暴露出了美国脆弱的一面,也证明美国即将战败。
也正是如此,萧鼎昆才会让帝国海军向美国难民伸出援助之手。
不难想像,萧鼎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迫使美国尽快投降,而是在为美国投降之后,进驻美国本土做准备。
可以说,不管美国以何种方式投降,只要帝国军队进驻美国本土,并且想顺利的占领美国本土,就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由此来看,在此时施舍一点粮食,不但值得,还是千值万值。(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