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陆地与海洋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大明三路大军在肯特汗山周围会合,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也将自己最后的力量集结起来,准备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眼看着一场决定鞑靼命运的大战即将开始。
不过这场决定鞑靼命运的大战事实上并没有发生,当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刚把军队集结起来,并且在大帐中商议如何应对大明的进攻时,却不料鞑靼的几个部落首领忽然反叛,叛军冲进汗帐之中,把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全都杀死,然后宣布向大明投降,少数一些不愿意随他们投降的部落,全都被屠杀一空。
当叛乱的几个大部落带着鞑靼小王子几个儿子的人头来到大明的军队时,他们得到了正德的亲自接见,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封赏,只是这些部落头领在得到封赏的同时,大明也将派人进入他们的部落,一方面统计人口与牲畜,一方面也会将他们纳入大明的统治与管理。
鞑靼灭亡之后,整个蒙古草原的核心区域已经尽数落入大明的统治之下,只剩下西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的部落,还没有接受大明的统治,只不过这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等到大明稳定了在草原的统治后,就会开始向西部推进,直到完全控制整个草原为止。
鞑靼的灭亡,标志着困扰中原王朝上千年的北方边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特别是随着水泥路在草原上的延伸,大明的军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草原的任何地方,再加上经济利益的捆绑。使得整个蒙古草原再也无法脱离大明的统治。当然仅仅靠武力与经济统治是无法长久的。另外还必须要配合另外的统治方式,那就是教育与融合。
本来周重是想借鉴一下后世满清对蒙古的统治,比如分而治之、让蒙古贵族子弟进入京城学习,腐化他们的上层,甚至用宗教麻痹普通的蒙古人,特别是鼓励蒙古男子成为喇嘛,据说当时蒙古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喇嘛,由此可见这种政策的可怕。
不过后来周重经过认真的考虑后。却发现满清使用的那一套只能部分借鉴,绝对不能全部照搬,比如鼓励蒙古男子成为喇嘛,虽然可以削弱蒙古人的数量,甚至让蒙古变成一块贫穷愚昧之地,但是日后随着大明经济文化的发展,蒙古就会越加追赶不上大明的脚步,而当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时,蒙古与中原就会再次产生裂痕,甚至最后还是可能会发生战争。所以与其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还不如直接在他这一代就解决掉。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决定把蒙古彻底的捆绑到大明的战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要做到同步,现在大明的商队已经开始带动蒙古的经济发展,于是文化方面自然也要跟进。
首先周重也将蒙古草原划分成六个省份,每个省份又划分成若干个州府,每个牧民都有自己属于自己的户籍,而且在每个州府都设立至少一所的学校,学校提供食宿,可让牧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不过这些学校并不学习诗词歌赋,而是学习最基础的汉语,毕竟沟通的第一步必然是语言的沟通,只有当大草原上的牧民大部分都懂得汉语时,草原才会与中原大地连成一体。
学校除了要学习汉语外,也会学习一些简单的算术、医术,这些都是牧民们最常用的学识,其中算术可以让他们在与汉商们交易时不会吃亏,至于医术不但可以治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治疗牲畜,草原上的天灾可不仅仅只有雪灾、火灾,瘟疫同样是牧民们最怕的灾难,有时一场大的瘟疫,就能让数个部落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
除了上面这些对普通牧民的举措外,周重也借鉴满清对蒙古贵族的统治,那就是让那些蒙古贵族将家中的子弟送到京城,他将专门为这些蒙古贵族开办一所学校学习,一方面让这些贵族子弟成为人质,另一方面也从思想上改造这些蒙古贵族,当新一代的蒙古贵族在大明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他们对大明就带着天然的亲近感,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叛乱。
也就在周重忙着把蒙古草原纳入大明统治的同时,已经去了埃及考察将近两年的大明水利官员也终于传来消息,现在整条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路线已经确定下来,这条运河穿过苏伊士地区本来的四个湖泊,而且全程几乎都是直线,这使得开凿路线大为减少,同时奥斯曼帝国也承诺,他们将负责抓捕奴隶用于开凿运河,这些奴隶不用花钱,只需要保证他们最基本的饮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开凿费用,但就算是这样,最后估算下来的运河开凿费用还是高达两千一百万两,如此庞大的一笔费用,对于大明和奥斯曼帝国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不过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苏伊士运河是在他们的领土内,而且只要运河开凿成功,那么他们就多了一条黄金水道,每年都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收益,相信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运河的费用收回来,更何况还有大明帮他们承担一半的费用,这种好机会他们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所以奥斯曼苏丹赛利姆已经开始筹措这笔资金了。
周重也没想到开凿苏伊士运河竟然需要这么庞大的费用,虽然大明只需要承担一半,但那也要一千万两银子,幸好这不需要大明一下子拿出来,而是分成数年,这样一来,每年可能只需要一百多万两银子,这笔钱对现在的大明来说,还是可以承担的。
不过内阁对于这笔庞大的费用却产生了歧见,主要是开凿运河耗费时日太长,据那些水利官员估计,最少也需要七年到九年时间,这么的时间里,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万一大明或奥斯曼帝国其中有一方出现问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运河的开凿出现中断。
对于内阁的担心,周重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丝毫不担心,因为他知道赛利姆虽然活不了几年了,但是接任苏丹之位的苏莱曼却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在他的带领下,奥斯曼帝国走上了顶峰,不但重现了当年阿拉伯帝国的庞大领土,同时把欧洲各国压的喘不过气来,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之所以开启大航海时代,除了对财富的追求外,更是因为他们时刻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威胁,这让他们不得不出海寻找新的居住地。
想到奥斯曼帝国未来的历史,所以周重丝毫不担心对方会没钱修建运河,至于大明这边,他就更不担心了,现在他还不到三十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期,而且大明经过他的一番整治后,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就算从现在开始他什么也不做,整个大明也依然会靠着惯性向前发展,这种发展可能在上百年内都不会停下来。
不过周重也并没有因此而对苏伊士运河完全放心,特别是奥斯曼帝国即将迎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如此一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他们很可能爆发出更大的野心,甚至很可能会想要撕毁之前的苏伊士合约,向大明的船只征收重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周重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大明虽然距离苏伊士运河十分遥远,不可能派陆军过去,但是大明的海军却可以到达遥远的红海,特别是在之前签订合约时,大明就取得了进入红海的亚丁湾的驻军权,这条合约自然要好好利用,只要能够在那里保持着一支强盛的海军,控制船只在红海的进出,到时就可以将苏伊士运河的利益分出一部分。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决定从南洋舰队中单独分出一支舰队,并且在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亚丁地区建立一个港口,那里将是大明在海外最西方的一块飞地,当然这仅仅是暂时的,说不定过了几年后,大明会在更遥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港口。
其实大明的海军也同样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改编,当初周重将南洋做为最主要的移民地,所以在建立的三支舰队中,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都是内海舰队,主要作用是稽查和防守,只有南洋舰队才是真正用于海外作战的舰队,当初大明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统治南洋,最主要的就是有这支强力舰队做为后盾。
不过现在随着南洋统治的稳固,原来的南洋也成为大明的内海,大明的外海变成了更加广阔的印度洋与太平洋,虽然现在太平洋还没有进行真正的探索,但是印度洋却已经成为大明海军的游乐场,无论是葡萄牙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都得遵守大明的规矩才能生活下去。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海军原来的编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现在的发展,所以对海军的改编也是势在必行,只不过在改编海军之前,却有另外一件与大海有关的大事要周重亲自处理。
不过这场决定鞑靼命运的大战事实上并没有发生,当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刚把军队集结起来,并且在大帐中商议如何应对大明的进攻时,却不料鞑靼的几个部落首领忽然反叛,叛军冲进汗帐之中,把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全都杀死,然后宣布向大明投降,少数一些不愿意随他们投降的部落,全都被屠杀一空。
当叛乱的几个大部落带着鞑靼小王子几个儿子的人头来到大明的军队时,他们得到了正德的亲自接见,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封赏,只是这些部落头领在得到封赏的同时,大明也将派人进入他们的部落,一方面统计人口与牲畜,一方面也会将他们纳入大明的统治与管理。
鞑靼灭亡之后,整个蒙古草原的核心区域已经尽数落入大明的统治之下,只剩下西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的部落,还没有接受大明的统治,只不过这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等到大明稳定了在草原的统治后,就会开始向西部推进,直到完全控制整个草原为止。
鞑靼的灭亡,标志着困扰中原王朝上千年的北方边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特别是随着水泥路在草原上的延伸,大明的军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草原的任何地方,再加上经济利益的捆绑。使得整个蒙古草原再也无法脱离大明的统治。当然仅仅靠武力与经济统治是无法长久的。另外还必须要配合另外的统治方式,那就是教育与融合。
本来周重是想借鉴一下后世满清对蒙古的统治,比如分而治之、让蒙古贵族子弟进入京城学习,腐化他们的上层,甚至用宗教麻痹普通的蒙古人,特别是鼓励蒙古男子成为喇嘛,据说当时蒙古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喇嘛,由此可见这种政策的可怕。
不过后来周重经过认真的考虑后。却发现满清使用的那一套只能部分借鉴,绝对不能全部照搬,比如鼓励蒙古男子成为喇嘛,虽然可以削弱蒙古人的数量,甚至让蒙古变成一块贫穷愚昧之地,但是日后随着大明经济文化的发展,蒙古就会越加追赶不上大明的脚步,而当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时,蒙古与中原就会再次产生裂痕,甚至最后还是可能会发生战争。所以与其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还不如直接在他这一代就解决掉。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决定把蒙古彻底的捆绑到大明的战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要做到同步,现在大明的商队已经开始带动蒙古的经济发展,于是文化方面自然也要跟进。
首先周重也将蒙古草原划分成六个省份,每个省份又划分成若干个州府,每个牧民都有自己属于自己的户籍,而且在每个州府都设立至少一所的学校,学校提供食宿,可让牧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不过这些学校并不学习诗词歌赋,而是学习最基础的汉语,毕竟沟通的第一步必然是语言的沟通,只有当大草原上的牧民大部分都懂得汉语时,草原才会与中原大地连成一体。
学校除了要学习汉语外,也会学习一些简单的算术、医术,这些都是牧民们最常用的学识,其中算术可以让他们在与汉商们交易时不会吃亏,至于医术不但可以治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治疗牲畜,草原上的天灾可不仅仅只有雪灾、火灾,瘟疫同样是牧民们最怕的灾难,有时一场大的瘟疫,就能让数个部落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
除了上面这些对普通牧民的举措外,周重也借鉴满清对蒙古贵族的统治,那就是让那些蒙古贵族将家中的子弟送到京城,他将专门为这些蒙古贵族开办一所学校学习,一方面让这些贵族子弟成为人质,另一方面也从思想上改造这些蒙古贵族,当新一代的蒙古贵族在大明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他们对大明就带着天然的亲近感,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叛乱。
也就在周重忙着把蒙古草原纳入大明统治的同时,已经去了埃及考察将近两年的大明水利官员也终于传来消息,现在整条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路线已经确定下来,这条运河穿过苏伊士地区本来的四个湖泊,而且全程几乎都是直线,这使得开凿路线大为减少,同时奥斯曼帝国也承诺,他们将负责抓捕奴隶用于开凿运河,这些奴隶不用花钱,只需要保证他们最基本的饮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开凿费用,但就算是这样,最后估算下来的运河开凿费用还是高达两千一百万两,如此庞大的一笔费用,对于大明和奥斯曼帝国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不过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苏伊士运河是在他们的领土内,而且只要运河开凿成功,那么他们就多了一条黄金水道,每年都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收益,相信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运河的费用收回来,更何况还有大明帮他们承担一半的费用,这种好机会他们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所以奥斯曼苏丹赛利姆已经开始筹措这笔资金了。
周重也没想到开凿苏伊士运河竟然需要这么庞大的费用,虽然大明只需要承担一半,但那也要一千万两银子,幸好这不需要大明一下子拿出来,而是分成数年,这样一来,每年可能只需要一百多万两银子,这笔钱对现在的大明来说,还是可以承担的。
不过内阁对于这笔庞大的费用却产生了歧见,主要是开凿运河耗费时日太长,据那些水利官员估计,最少也需要七年到九年时间,这么的时间里,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万一大明或奥斯曼帝国其中有一方出现问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运河的开凿出现中断。
对于内阁的担心,周重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丝毫不担心,因为他知道赛利姆虽然活不了几年了,但是接任苏丹之位的苏莱曼却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在他的带领下,奥斯曼帝国走上了顶峰,不但重现了当年阿拉伯帝国的庞大领土,同时把欧洲各国压的喘不过气来,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之所以开启大航海时代,除了对财富的追求外,更是因为他们时刻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威胁,这让他们不得不出海寻找新的居住地。
想到奥斯曼帝国未来的历史,所以周重丝毫不担心对方会没钱修建运河,至于大明这边,他就更不担心了,现在他还不到三十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期,而且大明经过他的一番整治后,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就算从现在开始他什么也不做,整个大明也依然会靠着惯性向前发展,这种发展可能在上百年内都不会停下来。
不过周重也并没有因此而对苏伊士运河完全放心,特别是奥斯曼帝国即将迎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如此一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他们很可能爆发出更大的野心,甚至很可能会想要撕毁之前的苏伊士合约,向大明的船只征收重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周重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大明虽然距离苏伊士运河十分遥远,不可能派陆军过去,但是大明的海军却可以到达遥远的红海,特别是在之前签订合约时,大明就取得了进入红海的亚丁湾的驻军权,这条合约自然要好好利用,只要能够在那里保持着一支强盛的海军,控制船只在红海的进出,到时就可以将苏伊士运河的利益分出一部分。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决定从南洋舰队中单独分出一支舰队,并且在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亚丁地区建立一个港口,那里将是大明在海外最西方的一块飞地,当然这仅仅是暂时的,说不定过了几年后,大明会在更遥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港口。
其实大明的海军也同样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改编,当初周重将南洋做为最主要的移民地,所以在建立的三支舰队中,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都是内海舰队,主要作用是稽查和防守,只有南洋舰队才是真正用于海外作战的舰队,当初大明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统治南洋,最主要的就是有这支强力舰队做为后盾。
不过现在随着南洋统治的稳固,原来的南洋也成为大明的内海,大明的外海变成了更加广阔的印度洋与太平洋,虽然现在太平洋还没有进行真正的探索,但是印度洋却已经成为大明海军的游乐场,无论是葡萄牙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都得遵守大明的规矩才能生活下去。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海军原来的编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现在的发展,所以对海军的改编也是势在必行,只不过在改编海军之前,却有另外一件与大海有关的大事要周重亲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