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纵火行凶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方芍药的确生气,但是这事产生误会,也不完全是萧铁山的错,她的某种做法,让自家丑夫会错意了。
只是她千辛万苦地做生意,付出太多,这会儿夫妻俩结束冷战,冰释前嫌,方芍药用夫妻俩分床半个月作为惩罚。
农历八月初一从秦城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没有太过刻意地赶路,这一走就是将近两个月,农历九月二十,刚好到达北地。
北地边城已经从瘟疫中缓过来,城门大开,集市上到处是做生意的小贩,丝毫看不出曾经经历过一场瘟疫的浩劫。
南北温差大,途中实现缓慢过度,尽管如此,秦氏,阿巧阿花和刘嫂不适应,喷嚏不断。
方芍药怕刘嫂感染风寒传染毛豆,一直自己带着儿子。
刚进城门,阿巧就顾不得冷,把马车车窗全部打开,和阿花凑在秦氏旁边。
“娘,边城和京都可大不一样呢,早晚更冷,路过的百姓穿上了棉袄。”
阿巧始终在马车里,感觉不到冷,这会儿把车窗一开,寒流涌入,她才发觉之前方芍药说的,没一点夸张的成分。
京都的秋日,已经是北地的寒冬。
边城清一色的石头房子,看起来格外的结实厚重,没有多少装饰雕琢,给人一种沉稳和饱经风霜之感。
大齐太大了,南北各有特色,或许家里不出事,阿巧一辈子都不会到边城来。
“现在相信我说的话了吧?这边房子和京都不同,很便宜,几百两能买个很好的院子。”
方芍药指着两边的商铺,边城盛产皮毛,这两日安顿好,就得准备起来,不然农历十月前后下雪,气候冰寒,皮毛的价钱要涨的。
在边城没住多久,再次回来,方芍药对此的熟悉感一点没减少。
何大姑的院子让给陈家住,而他家还有一个院子,但是让秦氏一家子住进来还是拥挤。
秦氏的意思是,她要带着阿巧和阿花就此落户,最好自己买一所宅院,方便买菜出行的。
“也好。”
方芍药点头答应下来,她离开将近有两年了,自家的院子交给于家看着,这会儿不晓得有没有积灰,为稳妥起见,还要先打扫再住进去。
一行人找客栈安置下来,方芍药和伙计要了几杯热乎的姜枣茶,一人分一杯,她急于和萧铁山回到自家的小院去看看。
夫妻俩没带旁人,对于自己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子,方芍药慢慢的怀念,里面每一样东西,都是她亲手布置。
前面一转弯就是家门口,方芍药竟然有一点紧张。
“娘子,走吧。”
天冷,萧铁山拉住自家娘子给她暖手,小声地道。得罪娘子,最近一段时间得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开荤。
方芍药点头,夫妻俩进了胡同,却是一愣。
曾经住过的院子,大门紧闭,门口挂着一把黑色的大锁头,而隔壁何大姑家,贴上封条。
被封把封条吹破了,上面的字看得不真切。
夫妻俩对视,一脸的疑问。
这两年,周围的变化有点大,天冷,没人在外,方芍药只好到前面一户人家敲门。
片刻后,门开了,走出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方芍药不认识,很陌生,并不是原来的住户。
“大娘,那个院子是我们夫妻俩的,之前在外乡,这不才回来。”
方芍药说话很客气,老大娘停顿片刻,让二人进屋坐。
边城一场瘟疫死了不少人,闹上一年,她是新搬来的住户,不认识方芍药夫妻俩。
“我那隔壁,住着相熟的人家,大娘,我想和你打听下,咋就给贴封条了呢?”
一般而言,都是衙门贴封条,陈大丫一家都是老实人,按理说不会犯事。
“你说那家人啊,姓陈,对吧?”
老大娘显然是知道内情的,家里没有茶叶,她给方芍药夫妻俩倒两杯热水。
她搬来后,陈大丫见她劈柴太费力,还帮过忙,老大娘对陈家人很有好感,这会儿提起来,还唏嘘不已。
“这事说来话长,陈家在集市上开了个陈记包子铺,生意不错,请了个伙计。”
老大娘叹口气,继续道,“大丫不知道怎么的,看上了伙计,谁料伙计不答应,不但不答应,反倒羞辱大丫,就换了个铺子做工。”
方芍药皱眉,陈大丫性子爽朗,真看上谁,或许会直接表达。本地民风彪悍,女子相对而言没有太多束缚。
被拒绝也是正常的事,通常被打趣嘲笑几句,也就不再提起。
那伙计不答应,为避免尴尬,去别的铺子做工,也不算什么。
老大娘说半天,都说不到重点,方芍药很着急。
“伙计去了另一家包子铺做工,几日前,他所在的包子铺有突然起火,伙计为救火被烧死,有人看到陈大丫去过铺子,所以非说她纵火行凶杀人。”
大娘终于说到点子上,陈大丫被衙门的人抓走,陈家二老不服,为闺女辩驳,也被抓紧去了。
“唉,我是不相信大丫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坏事就坏在,伙计又去一家包子铺,和陈家包子铺一直有龃龉。”
方芍药又追问几句,大体明白原委。
北地天黑的早,刚过下午申时,天已经黑了半边。
方芍药离开大娘家,让萧铁山抱着她,跳入到自家的小院。
屋子的门锁没换,她开门进屋,发现家里还是原来她离开的样子。
窗明几净,连灶间都准备好了米面,放在米缸里,只有窗台上,浮着一点尘土。
北地风沙大,基本两三日,窗台上有一层,但是屋内整洁,还有几盆未凋谢的花儿,可见自家一直在有人打扫。
这两日,陈家遭遇变故,家里这才没人来了。
自家始终保持着拎包入住的状态,整整将近两年,可见多么难得。
方芍药在京都太忙,北地到京都的商队有限,一来一回两个多月,因而她和陈大丫通信得不是很频繁。陈大丫始终坚持,等赚够银子,就去京都看她,方芍药若是不回来,都不知道发生这样的事。
只是她千辛万苦地做生意,付出太多,这会儿夫妻俩结束冷战,冰释前嫌,方芍药用夫妻俩分床半个月作为惩罚。
农历八月初一从秦城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没有太过刻意地赶路,这一走就是将近两个月,农历九月二十,刚好到达北地。
北地边城已经从瘟疫中缓过来,城门大开,集市上到处是做生意的小贩,丝毫看不出曾经经历过一场瘟疫的浩劫。
南北温差大,途中实现缓慢过度,尽管如此,秦氏,阿巧阿花和刘嫂不适应,喷嚏不断。
方芍药怕刘嫂感染风寒传染毛豆,一直自己带着儿子。
刚进城门,阿巧就顾不得冷,把马车车窗全部打开,和阿花凑在秦氏旁边。
“娘,边城和京都可大不一样呢,早晚更冷,路过的百姓穿上了棉袄。”
阿巧始终在马车里,感觉不到冷,这会儿把车窗一开,寒流涌入,她才发觉之前方芍药说的,没一点夸张的成分。
京都的秋日,已经是北地的寒冬。
边城清一色的石头房子,看起来格外的结实厚重,没有多少装饰雕琢,给人一种沉稳和饱经风霜之感。
大齐太大了,南北各有特色,或许家里不出事,阿巧一辈子都不会到边城来。
“现在相信我说的话了吧?这边房子和京都不同,很便宜,几百两能买个很好的院子。”
方芍药指着两边的商铺,边城盛产皮毛,这两日安顿好,就得准备起来,不然农历十月前后下雪,气候冰寒,皮毛的价钱要涨的。
在边城没住多久,再次回来,方芍药对此的熟悉感一点没减少。
何大姑的院子让给陈家住,而他家还有一个院子,但是让秦氏一家子住进来还是拥挤。
秦氏的意思是,她要带着阿巧和阿花就此落户,最好自己买一所宅院,方便买菜出行的。
“也好。”
方芍药点头答应下来,她离开将近有两年了,自家的院子交给于家看着,这会儿不晓得有没有积灰,为稳妥起见,还要先打扫再住进去。
一行人找客栈安置下来,方芍药和伙计要了几杯热乎的姜枣茶,一人分一杯,她急于和萧铁山回到自家的小院去看看。
夫妻俩没带旁人,对于自己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子,方芍药慢慢的怀念,里面每一样东西,都是她亲手布置。
前面一转弯就是家门口,方芍药竟然有一点紧张。
“娘子,走吧。”
天冷,萧铁山拉住自家娘子给她暖手,小声地道。得罪娘子,最近一段时间得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开荤。
方芍药点头,夫妻俩进了胡同,却是一愣。
曾经住过的院子,大门紧闭,门口挂着一把黑色的大锁头,而隔壁何大姑家,贴上封条。
被封把封条吹破了,上面的字看得不真切。
夫妻俩对视,一脸的疑问。
这两年,周围的变化有点大,天冷,没人在外,方芍药只好到前面一户人家敲门。
片刻后,门开了,走出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方芍药不认识,很陌生,并不是原来的住户。
“大娘,那个院子是我们夫妻俩的,之前在外乡,这不才回来。”
方芍药说话很客气,老大娘停顿片刻,让二人进屋坐。
边城一场瘟疫死了不少人,闹上一年,她是新搬来的住户,不认识方芍药夫妻俩。
“我那隔壁,住着相熟的人家,大娘,我想和你打听下,咋就给贴封条了呢?”
一般而言,都是衙门贴封条,陈大丫一家都是老实人,按理说不会犯事。
“你说那家人啊,姓陈,对吧?”
老大娘显然是知道内情的,家里没有茶叶,她给方芍药夫妻俩倒两杯热水。
她搬来后,陈大丫见她劈柴太费力,还帮过忙,老大娘对陈家人很有好感,这会儿提起来,还唏嘘不已。
“这事说来话长,陈家在集市上开了个陈记包子铺,生意不错,请了个伙计。”
老大娘叹口气,继续道,“大丫不知道怎么的,看上了伙计,谁料伙计不答应,不但不答应,反倒羞辱大丫,就换了个铺子做工。”
方芍药皱眉,陈大丫性子爽朗,真看上谁,或许会直接表达。本地民风彪悍,女子相对而言没有太多束缚。
被拒绝也是正常的事,通常被打趣嘲笑几句,也就不再提起。
那伙计不答应,为避免尴尬,去别的铺子做工,也不算什么。
老大娘说半天,都说不到重点,方芍药很着急。
“伙计去了另一家包子铺做工,几日前,他所在的包子铺有突然起火,伙计为救火被烧死,有人看到陈大丫去过铺子,所以非说她纵火行凶杀人。”
大娘终于说到点子上,陈大丫被衙门的人抓走,陈家二老不服,为闺女辩驳,也被抓紧去了。
“唉,我是不相信大丫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坏事就坏在,伙计又去一家包子铺,和陈家包子铺一直有龃龉。”
方芍药又追问几句,大体明白原委。
北地天黑的早,刚过下午申时,天已经黑了半边。
方芍药离开大娘家,让萧铁山抱着她,跳入到自家的小院。
屋子的门锁没换,她开门进屋,发现家里还是原来她离开的样子。
窗明几净,连灶间都准备好了米面,放在米缸里,只有窗台上,浮着一点尘土。
北地风沙大,基本两三日,窗台上有一层,但是屋内整洁,还有几盆未凋谢的花儿,可见自家一直在有人打扫。
这两日,陈家遭遇变故,家里这才没人来了。
自家始终保持着拎包入住的状态,整整将近两年,可见多么难得。
方芍药在京都太忙,北地到京都的商队有限,一来一回两个多月,因而她和陈大丫通信得不是很频繁。陈大丫始终坚持,等赚够银子,就去京都看她,方芍药若是不回来,都不知道发生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