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绝根
最近更新:叛逃之后(西幻nph)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伤寒
谁家正经宿主日常被攻略?(快穿)
穿越废土世界却觉醒了18禁系统(npH)
缚剑(修仙NPH)
快穿之天师逆袭
在狗血文里做返聘老师[快穿]
漂亮npc是小可怜[快穿]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万民祠前又多了一尊铸造跪像,洪承畴,国之贰臣,被俘入京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他该死,然而天子没有杀他,最后其母入京,他跪在门前一天半夜不得其门而入,悻悻离去,至此不知所踪。
时隔六年,洪承畴再一次出现人间,金陵城外暴尸三日,脸色发黑,显然是中毒而死,随后被收敛,葬在万民祠门前,如李自成一样的待遇,跪像铸于上,受万世唾骂……
没人会在意一个贰臣的下场,最多也就是外地之人入京前往万民祠观赏之时,会议论一番这几个被铸跪像之人的过往,顺便骂上几句,吐上几口浓痰罢了。
民间关注此类事件变弱,是因为现在可供关注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前不久大明出现了一份名叫《新青年》的月报,这是第一份非官方衍生出的报纸,据说办此报的是一位新学毕业的读书人,因为家中是富商,且只有他这么一个独子,故而为了继承家业,放弃了仕途,所以没有参加圣武六年的会试,创办的这份报纸,主要面向全天下的新学读书人,新学中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大明今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还有被民间称之为‘上山下乡’前往偏僻地区任教或任官的人身上发生的事迹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有可能登上此报。
但区区一份新报按照道理来说,其实远远还不足以吸引百姓的目光和热议,之所以会形成热议的原因是天子赐字!
新文化运动前驱!
七个鎏金大字悬挂在新青年报社的正门口,大字的下方还有圣武大帝题的名和天子印章,以至于现在每一份新青年报的抬头都是这块牌匾的扩印,而新青年这三个字整整小了一轮……
民间一致觉得,新青年报应该改名为《新文化运动报》……
除了新青年报外,最近这一段时间最热的话题原本是乌斯藏喇嘛进京,引发大明对乌斯藏政策的变化,不过关注这些的都是有些身份地位的人,最底层的百姓哪会整天去津津乐道国家大政。
随着蒙古诸部首领入京,民间热议之风自然而然转向,不过引起爆发式争论的还是吴三桂,一如几年前对待洪承畴一样,议论的焦点只有一个,吴三桂到底该杀还是不该杀和天子会不会杀。
舆论风向几乎一面倒,几乎没有人认为吴三桂不该死,犹记得当初国师石传风前去北都,一口气杀了五六百人,其中两个背叛上皇的大太监还被磨成了泥铸在了万民祠前,哪些降了顺又降了清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全被国师诛杀,而仅仅只降顺的官员则是侥幸捡了一条命,这说明什么,说明天子对于叛臣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降贼可以宽恕,因为崇祯年间天下大乱,百姓揭竿而起,中原遍地战火,不要说是官员,恐怕就是今上那个时候都觉得大明社稷岌岌可危,良臣择主而侍,虽有罪但可恕!
但降清则完全不一样,大明的天下是太祖皇帝从蒙元异族手里夺回来的,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黑色的岁月,但是史书上记载的可是清清楚楚,蒙元是怎么对待中原百姓怎么对待汉人的,异族什么时候把汉人当过人?满清刚入关便颁布了剃发令,奴役汉民的心思昭然若揭,如果不是圣武大帝强势崛起,现在的天下岂不是要再一次回到三四百年前,吴三桂身为大明驻边重将,因为自身荣辱投靠异族,险些让大明百姓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当中,便是千刀万剐也不足以赎其罪!
哪怕所有人都觉得吴三桂该死,但同时至少超过八成的认为吴三桂这次怕是死不了……
因为吴三桂竟然敢真的奉诏入京了,这是何等的胆魄!难道吴三桂自己不知道天下人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去送死,那么吴三桂入京本应是十死无生之局,他哪来的底气和依仗?
朱慈炯不知道,所以此刻金殿之上看向吴三桂的目光中不仅有好奇还有那么一丝敬佩,这家伙还真是个不怕死的主啊。
“朕的话你们可有异议?”朱慈炯扫过金殿上蒙古诸部首领后淡然道。
圣武七年三月初一,大朝,圣武帝于乾清宫召见蒙古诸部首领,诸部首领皆向大明称臣!
整个蒙古自此纳入大明版图之内!
大明不委派流官前往草原,民政事宜皆归蒙古诸部自理!
漠南、漠北、漠西,大明将派遣三路大军进驻,成立漠北军区、漠南军区以及漠西军区,每军区容战兵五万,十年分批次轮换!
册封漠南科尔沁部首领吴克善为顺明王,其余漠南诸部首领为郡王,承认科尔沁部在漠南的统治地位!
册封漠西卫特拉部首领为安明王,其余漠西诸部,如准格尔、和硕特等部首领为郡王,承认卫特拉部在漠西的联盟首领地位!
大明开放边境,允许蒙古诸部商贾和大明行商来往交易,盐、茶叶、粮食乃至铁器等商品一概不限!
漠南、漠西蒙古的三岁到七岁孩童,不论男女必须进入大明南北直隶专门开办的各蒙学,学习汉家礼仪,为期十年,十年后由蒙童自愿是否回蒙古或者留下,留下之蒙童,大明各地官府将安排其出路,蒙童之父母亦可跟随入境,但需自食其力,两部不得干涉!
漠南、漠西蒙古每年各需向大明输送战马三千匹,牛羊各十万头,作为蒙童在大明学习之费用!
不管是驻军震慑还是让适龄孩童入蒙学接受教育,诸部蒙古都很清楚,大明这是要绝蒙古叛乱之根!大明何等繁华,这些天以来他们早已经是深有感触,与草原比起来,甚至于可以用天堂与人间来比拟,就算是他们待的这么短时间,若非心有牵挂,没准都不愿意回到草原苦寒之地,何况在大明待了十年的孩童,等这些孩童长大以后,还是蒙古人?恐怕早已经成了地道的汉人了吧!
时隔六年,洪承畴再一次出现人间,金陵城外暴尸三日,脸色发黑,显然是中毒而死,随后被收敛,葬在万民祠门前,如李自成一样的待遇,跪像铸于上,受万世唾骂……
没人会在意一个贰臣的下场,最多也就是外地之人入京前往万民祠观赏之时,会议论一番这几个被铸跪像之人的过往,顺便骂上几句,吐上几口浓痰罢了。
民间关注此类事件变弱,是因为现在可供关注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前不久大明出现了一份名叫《新青年》的月报,这是第一份非官方衍生出的报纸,据说办此报的是一位新学毕业的读书人,因为家中是富商,且只有他这么一个独子,故而为了继承家业,放弃了仕途,所以没有参加圣武六年的会试,创办的这份报纸,主要面向全天下的新学读书人,新学中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大明今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还有被民间称之为‘上山下乡’前往偏僻地区任教或任官的人身上发生的事迹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有可能登上此报。
但区区一份新报按照道理来说,其实远远还不足以吸引百姓的目光和热议,之所以会形成热议的原因是天子赐字!
新文化运动前驱!
七个鎏金大字悬挂在新青年报社的正门口,大字的下方还有圣武大帝题的名和天子印章,以至于现在每一份新青年报的抬头都是这块牌匾的扩印,而新青年这三个字整整小了一轮……
民间一致觉得,新青年报应该改名为《新文化运动报》……
除了新青年报外,最近这一段时间最热的话题原本是乌斯藏喇嘛进京,引发大明对乌斯藏政策的变化,不过关注这些的都是有些身份地位的人,最底层的百姓哪会整天去津津乐道国家大政。
随着蒙古诸部首领入京,民间热议之风自然而然转向,不过引起爆发式争论的还是吴三桂,一如几年前对待洪承畴一样,议论的焦点只有一个,吴三桂到底该杀还是不该杀和天子会不会杀。
舆论风向几乎一面倒,几乎没有人认为吴三桂不该死,犹记得当初国师石传风前去北都,一口气杀了五六百人,其中两个背叛上皇的大太监还被磨成了泥铸在了万民祠前,哪些降了顺又降了清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全被国师诛杀,而仅仅只降顺的官员则是侥幸捡了一条命,这说明什么,说明天子对于叛臣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降贼可以宽恕,因为崇祯年间天下大乱,百姓揭竿而起,中原遍地战火,不要说是官员,恐怕就是今上那个时候都觉得大明社稷岌岌可危,良臣择主而侍,虽有罪但可恕!
但降清则完全不一样,大明的天下是太祖皇帝从蒙元异族手里夺回来的,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黑色的岁月,但是史书上记载的可是清清楚楚,蒙元是怎么对待中原百姓怎么对待汉人的,异族什么时候把汉人当过人?满清刚入关便颁布了剃发令,奴役汉民的心思昭然若揭,如果不是圣武大帝强势崛起,现在的天下岂不是要再一次回到三四百年前,吴三桂身为大明驻边重将,因为自身荣辱投靠异族,险些让大明百姓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当中,便是千刀万剐也不足以赎其罪!
哪怕所有人都觉得吴三桂该死,但同时至少超过八成的认为吴三桂这次怕是死不了……
因为吴三桂竟然敢真的奉诏入京了,这是何等的胆魄!难道吴三桂自己不知道天下人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去送死,那么吴三桂入京本应是十死无生之局,他哪来的底气和依仗?
朱慈炯不知道,所以此刻金殿之上看向吴三桂的目光中不仅有好奇还有那么一丝敬佩,这家伙还真是个不怕死的主啊。
“朕的话你们可有异议?”朱慈炯扫过金殿上蒙古诸部首领后淡然道。
圣武七年三月初一,大朝,圣武帝于乾清宫召见蒙古诸部首领,诸部首领皆向大明称臣!
整个蒙古自此纳入大明版图之内!
大明不委派流官前往草原,民政事宜皆归蒙古诸部自理!
漠南、漠北、漠西,大明将派遣三路大军进驻,成立漠北军区、漠南军区以及漠西军区,每军区容战兵五万,十年分批次轮换!
册封漠南科尔沁部首领吴克善为顺明王,其余漠南诸部首领为郡王,承认科尔沁部在漠南的统治地位!
册封漠西卫特拉部首领为安明王,其余漠西诸部,如准格尔、和硕特等部首领为郡王,承认卫特拉部在漠西的联盟首领地位!
大明开放边境,允许蒙古诸部商贾和大明行商来往交易,盐、茶叶、粮食乃至铁器等商品一概不限!
漠南、漠西蒙古的三岁到七岁孩童,不论男女必须进入大明南北直隶专门开办的各蒙学,学习汉家礼仪,为期十年,十年后由蒙童自愿是否回蒙古或者留下,留下之蒙童,大明各地官府将安排其出路,蒙童之父母亦可跟随入境,但需自食其力,两部不得干涉!
漠南、漠西蒙古每年各需向大明输送战马三千匹,牛羊各十万头,作为蒙童在大明学习之费用!
不管是驻军震慑还是让适龄孩童入蒙学接受教育,诸部蒙古都很清楚,大明这是要绝蒙古叛乱之根!大明何等繁华,这些天以来他们早已经是深有感触,与草原比起来,甚至于可以用天堂与人间来比拟,就算是他们待的这么短时间,若非心有牵挂,没准都不愿意回到草原苦寒之地,何况在大明待了十年的孩童,等这些孩童长大以后,还是蒙古人?恐怕早已经成了地道的汉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