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宋夏之间突如其来的交好,让辽人大为惊讶,耶律宗真暴怒不已,军事外交上的连番打击让他心情郁闷,辽国迅速做出反应,调集上京道二十万大军迅速支援西京大同夏辽边境一线,同时从东京道辽阳府调集十五万大军会同中京道大定府五万宫帐军共计二十万支援南京道析津府宋辽边境一线,至此辽国尚存近七十万大军有六十万布置在于宋夏交界之地,上京防御只有五万,而辽阳府上京等东面和北面的防御只有五万正规军加上紧急募集的不到十五万的扈从兵了。
如果以天平为比喻,西南一端的兵力已经将天平压到底座,而东北方向则高高翘起,成为防守的中空地带,而那里正是金人和高丽人虎视眈眈的地方,耶律宗真虽然知道这一点,但也无计可施,目前而言,宋国才是最大的敌人。
宋国国内的大建设如火如荼,李重是个执政高手,在他的协调和指挥下,发改司的几项措施进行的有条不紊,虽然其中不时有纰漏出现,也有官员和地方趁机耍心眼捞油水,在发改司设立的百姓匿名举报制度之下,但凡有举报,均严查到底,也勾连出了不少的要员,譬如两浙仓司胡伟截留物资案,淮南舒州知府李亚鹏侵吞国道补偿款一案,均在有司大力配合下得以惩戒。
随着建设的进行,苏锦发现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超出了自己的预计,原本所有工程项目预计八千万贯,缺口只有两千万,现在看来没个一亿一千万左右难以达成目的,李重只管伸手要钱去撒,找钱的事只能苏锦去做,国债不能无限制的发行,四千万已经是底线了,否则收益便不足以支付国债的兑现,便会产生巨大的危机;为此,苏锦不得不全大宋各地的去乱跑,也命梁适带人在自己记忆中的后世产煤矿和铁矿的地方有目的的去找矿。
但苏锦明白,有些矿明知道在哪里,但科技手段的落后会让你束手无策,而且即便能寻到矿场而且可以开采,短期内也别想能有收益,而且还要搭个几百万去进行投入,这一切几乎让苏锦抓狂了。
某一日苏锦在南方沿海一带巡查,在明州港口看到了不少肤黑如墨或头缠白布的外国人,顿时觉得很是好奇,虽然在后世见到老外很正常,但在这个时代见到外国人倒是很惊讶,随行的明州知府介绍说,明州地处沿海,蕃人航行往来贸易的不少,当地设市舶司管理蕃人和宋人之间的贸易。
这一席话顿时惊醒梦中人,这条财路自己居然忽视了,海外贸易乃是一块大蛋糕,特别是在如今的时代,大宋的许多商品都是独有之物,在他国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期,这正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自己居然没想到,确实是大大的不该。
苏锦火速回京,将这一想法禀报赵祯,赵祯倒是兴趣不大,他不认为能从蕃人手中能赚到什么钱,而且蕃人喜欢闹事,言语不通,不太好管理,再加上明州市舶司每年提供给朝廷的税收不过二十万贯,实在是看不上眼。
苏锦惊讶于赵祯的目光短浅,既然国家不要这块蛋糕,苏记何妨一口吞下,苏锦经过两个月的考察,招募了大量的沿海航行好手,又雇佣了几十名蕃人为向导,在资金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花费五百万贯购置十六条万石大船,虽然按照现在的排水量来算不过是排水量一千多吨的中小型船只,不过在当时而言已经是技术的极限了。
为了此行的安全,苏锦不惜给每艘船配备了昂贵的火铳,每船船工五十余人,护卫三十人,苏记派员五人,蕃人向导两人,同时配备指南针罗盘等定向仪器,并和造船坊协商在关键部位不影响船只的总体平衡和性能的情况下装上防护的铁皮,十六艘船光是准备和略加改装便耗费了近半年时间,可谓是费劲心力。
次年三月底,苏记远洋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等物从明州海港出发杨帆出海,苏锦满怀希冀的在岸边给船队壮行,苏锦心中也没有底,这一次形同赌博,这样的船是否能经历惊涛骇浪,是否能顺利抵达所要抵达的地方都是个疑问,也许一年两年三年或者十年都不会有回音,可是一旦此行成功,航道便被打通,从此之后便是金钱滚滚而来,挡都挡不住了。
预计航行的日期是十个月,因为沿途要沿途经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等十几个国家,航程也近万里。
算算归程,应该在庆历九年的二月,而苏锦则在正月上元节一过便携家带口的来到明州等候,每日除了处理各处送来的政务之外,苏锦必须要做的事便是在明州港口等上半个时辰,直到海风劲吹,浑身吹得冰凉才会在众人劝说之下回去。
二月归期一天天的到来,又一天天的过去,直到三月底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没见到哪十六艘苏记航船的影子,苏锦的心渐渐的变冷,损失的钱财倒在其次,虽然十六艘船的连船带货的总价值超过两千多万,更重要的是,一千多船队人员的生命葬身大海,而他们的生命没有换来任何的价值。
三月二十九,朝廷派人招苏锦进京,有要事要进行廷议,苏锦再无理由呆在明州,起身的那天一大早,苏锦还是去港口中眺望大海,海上晨雾未散,朦胧的白雾笼罩着碧蓝的海水,什么也没有发生。
苏锦叹息一声,准备钻入马车之中,突然间听到海鸥高亢的鸣叫声,举目看去,迷雾中数千海鸥上下翻飞鸣叫追逐,苏锦心中一怔,海鸥聚集正是大型船只航行经过的征兆,苏锦重新站立,手搭凉棚朝海面上张望,只见高高的桅杆,挂着苏记特制的红色大旗缓缓从迷雾中驰出来,一艘又一艘,整整十六艘饱经风浪的海船一艘不少,随行人员大声欢呼,苏锦只觉得眼睛酸酸的,泪水不知道何时流了下来。
十六艘苏记贸易商船,在经历一年的艰苦航行之后,满载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沙金、珠子、药珠、水银、鹿茸、茯苓;硫磺、螺头、松板、衫柏、罗板等上百种商品返回明州港;就像是秉承着苏记大东家一向行事的传统一般,这次的大冒险终于有惊无险的达成了目的。
第九四四章影响深远
(明日有事,请假一天,后天三更补偿。纵横首页有账号抽奖活动,书友们可以去参加抽奖。)
不仅是带回了满船的异域货物,更让苏锦惊喜的是,随船而来的竟然有浡泥国、大秦国、波斯国三国的使节,带着国书和礼物跟着大船前来朝拜远在东方的富庶的大宋帝国。
苏锦知道,这些使节的随船到达会令朝廷上下轰动不已,赵祯虽非好大喜功之人,但外邦慕名来朝,标志着他这个皇帝将国家治理的还不赖,一定会喜出望外。
苏锦特意推迟了行程,接见慰问众人,谈及路途上的风土人情以及数番凶险之处,不由得悠然神往,惊异连连;原来船队出发之后进了深海便遭遇暴风雨,滔天巨浪差点将船队尽数倾覆,好在老天保佑风雨过后船只虽有小损却并没有出现大的状况;唯一可虑的是风暴将船只吹得远离航线,船上的船工和向导又非老手,花了不少天数才重新找到正确的路线,这也是航程耽搁的一个原因。
到达沿途诸国的港口,对于这些远方来客,当地的蕃人极为好客,国王和大臣们把他们当做贵客来迎接,所以又被一些礼节上的东西耽搁了时日,好在这一路有艰险有欣喜,最终天随人愿。
苏锦心中的欢喜还不仅是这些,这次商船航海的意义可不是带回来十六船货物那么简单,这一次打通了航道,跟西方蕃国之间建立了联系,今后的商业贸易和政治上的交往将会更为密切,在这个时代,大宋恐怕是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国家了,蕃国大多处于蛮荒落后的时期,此次航行的成功无疑为大宋带来更多的好处。
具体有些什么样积极的影响,苏锦一时也说不出来,但有一点苏锦极为自豪,此次远洋航行比后世的三宝太监下西洋早了几百年,这已经是个创举了,如果时空没有扭曲的话,将来后世的史书上当会有他苏记远洋商船下西洋的事迹留存,但不知后世之人会如何评价如此一次航行。
潘恒一日之后,苏锦便带着浡泥、大秦、波斯三国的使节上京城,苏记的几位主母留在明州指挥人手将货物卸下归类登记,定价发货到各处进行销售,由于这些蕃国的货物都是紧俏之物,在定价上倒是破费了一番周折,货物是以大宋陶瓷茶叶绢丝等商品采用物物交换的形势换取而来,在定价上压根没有参照之物,只能根据少量蕃人冒险飘洋而来带来的货物进行比对,之后再行销售。
粗略一估算此行毛利,苏家几位主母都吐舌不已,此行带去的商品价值八百多万,来往人员的伙食工钱赏钱费一百五十万贯,成本共计千万不到,但换来的商品价值竟然高达五倍之多,亦即是说毛利达四千万贯之巨,真是令人眩晕的饿一个数字。
以龙涎香为例,每饼苏记以十斤茶叶加上十只陶瓷碗换来,所费成本不过五贯五百文上下,而龙涎香一到大宋国内,质量上乘者价格高达百贯,次一些的也最少七八十贯一饼,暴利达十几二十倍;当然也有其他的商品利润两三倍,相互对冲之下,平均在五倍左右;苏记这一趟的冒险便已经足足抵上苏记所有产业一年的所有利润之和,苏家众女原先不懂苏锦为何要冒着危险在钱银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硬是挤出千万贯来打造船队航海取利,这回才明白,原来竟有如此的暴利在其中,难怪值得冒险一试了,别说是五倍暴利,便是一两倍,凭借苏锦的性格,也会去试一试的。
晏碧云知道,苏记这回行天下之先勇敢的踏出这一步,很快便会有千万家商贾趋之若鹜,以后随着外域商品的输入,利润将不会这么丰厚,所以她迅速的组织人手将这批货物快速销售出去,她跟苏锦商量好了,待回归人员休息三个月之后,再立刻进行第二次远航,一定要赶在大批商贾盯上海外贸易这块蛋糕之前,打个利润的时间差再大赚一笔,从此之后,苏家将毫无疑问的成为大宋首富之家,坐拥亿万身家了。
苏锦大为赞赏晏碧云的魄力,连他都没想到商道开通之后会导致外域商品暴利降低,晏碧云却一下子看穿了未来的趋势,自己是穿越客,对海外贸易的暴利居然直到今天才发觉,而且还对开通航道的后果不甚了了,要是换做晏碧云是穿越的身份,恐怕老早苏家便是盆满钵满,赚的金山银山堆上天了,她比自己更有商业的敏感。
苏锦举双手赞同晏碧云的提议,他一向只是个引导者的角色,譬如银庄、矿山之类的产业,他只知道这些是赚钱的,所以便一头兴的张罗着开设,但实际上没有晏碧云在后面帮他完善纰漏,并举一反三的给予管理上和经营上的纠偏,恐怕早就亏到姥姥家去了;这一回自然也是晏碧云跟在后面设计,而苏锦则不得不赶紧带着蕃国使臣赶往京城,前来传旨的内侍急的要命,这个苏大人似乎根本不把皇上的圣旨当回事,圣旨到来还依旧耽搁一日,当真是胆子上天了。
但这种嘀咕很快便被苏锦赠送的几颗上好的南珠给压了下去,太监爱钱,这一点亘古不破,更何况是名贵的南珠,南珠到手踹在兜里,连从未享受过某种快感的传旨内侍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高氵朝了。
众人北上行的是修建了一半的国道路线,发改司在建的国道两纵两横呈井字形分布,从明州往西行经江南东西两路穿越荆湖北路的是被命名为‘国道横二线’的道路,经过近一年的修建,这条国道虽然没有完工,但已经初具雏形,发改司要求此道宽十丈,地基必须是碎石,上面以烧制的青砖铺面,不能像以往大宋的官道那样只是夯土平整,再撒上碎石了事,日久天长车马行径之后车辙如沟,坑坑洼洼的宛如沟壑纵横的山地,若遇雨雪天气根本就别想通行。
当然要求的规格如此之高,价格自然不菲,苏锦在朝上曾经打趣称,四条国道都是以铜钱一枚枚铺就,耗资巨大;现在看来,这样的投资绝对值得,在明州至洪州一线,路面铺设基本完成,宽阔的青砖大道笔直开阔,两旁挖沟渠排水,种植齐整的树木,人马行于其上,日行百里之遥,甚是惬意。
随行的蕃国使节一路上嘴巴张的合不拢,连呼真主阿拉上帝显灵之类的话,苏锦颇为自得,使节们通过简单的通译得知这些道路正是在眼前这位青年官员的主持之下修建而成的时候,纷纷向苏锦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行至荆湖北路江陵府转而往北,便拐上了国道纵一线,这是最早修建的一条国道,也是接近完工的一条国道,因为他直通汴梁京都,上溯直到明珠城,贯穿大宋西部南北八路,光是这一条路边耗费巨资两千余万贯。
上了纵一线之后,队伍行动更加的快速,沿途可见官道国道水道交汇之处,新建的市口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国道上满载货物的骡马商队南下北上繁忙无比,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虽然这一切都在苏锦的预料之中,但亲眼看到之后,还是让苏锦兴奋无比。
以前需要二十多日才能赶到的路程,苏锦一行虽然拐了个直角的大弯,却还是节省了一半的时间,四月十一的傍晚,苏锦一行回到京城,屁股还没坐稳,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便已经传到了苏锦的耳朵里,苏锦这才明白,赵祯急于将自己召回京城的原因了。
第九四五章战云笼罩
(今日三更,感谢longtu168168/馨格格/babby75222/爱若彤等书友的月票,感谢一大推送礼的书友,期待继续。)
当天晚上,赵祯紧急召见苏锦,召见之前,由晏殊杜衍等人向他通报了突如其来的消息。
就在一个月前,辽国将夏辽边境上的二十五万大军悉数撤回,调集至西京大同府宋辽边境,由西往东分布在宁远、武州、朔州、慰州一线,加上原本就布置在南京道析津府南部易州涿州一带的三十五万大军,布置在辽宋边境的辽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六十万之巨,几乎是倾全国之兵了。
显然辽人是想有所动作,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会只做做样子,经过一年的舔舐伤口,契丹狼终于要动手了。
苏锦听完这个消息,也觉得很诧异,原先的估计是辽人在两年内不敢轻易启衅,没想到一年零四个月,辽人便已经按耐不住了。
“苏爱卿,众臣的意见朕都已经听过,众卿家都认为辽人这回不似做做样子,恐将犯我大宋河东路和河北东西两路,朕想听听你的看法。”赵祯眉头紧锁,显然有些慌了神。
苏锦起身踱了几步站定道:“皇上,臣赞同诸位大人的看法,如此大规模的调集大军集结,非同儿戏;而且可以看出,辽人知道夏国不会插手,所以夏辽边境的兵马都撤离了,看来辽人对形势的判断很是清晰。”
赵祯道:“你是说夏国将会袖手么?朕不是和夏人缔结了友好条约,夏国既为大宋属国,朕下令他们侧翼进击难道不可?”
苏锦有些无语,赵祯有时候显得有些呆萌,友好条约订立的目的是让夏国不要捣乱,而非供大宋驱使,当时便已经很明确了,这会子慌不择言又拿这话说事,也不知赵祯是怎么想的。
“皇上,大宋之事还是靠自己的力量为好,指望别人恐难遂愿,看得出辽人是做了细究的,我大宋上下如今忙于国内建设,确实有些措手不及;但辽人未免太过自大,霸州一线,宁化代州丰州一线我大宋官兵可没有丝毫懈怠,只是兵力对比悬殊,具体的部署我也不太清楚,杜枢密可否介绍一番。”
杜衍忙摊开地图指着方位介绍道:“河北东西两路从草桥关至瓦桥关益津关一带有我永宁、顺安、安肃、保定、信安五军驻守,后方有广信、绥远、广宁三军策应,总兵力在十八万左右;河东路代州至德保、宁化一线有靖国、永康、安远、辽化、荣肃五军镇守,总兵力在十二万之数,原本辽人在我边境只有三十五万兵力,我以三十万对三十五万固守之态自然万无一失,如今多了一倍的兵力,恐难以承受了。”
晏殊道:“若是仅仅固守城池,或许不会有多么难。”
苏锦摆手道:“非也,辽人可不是夏人,辽人攻城器械跟夏人比较不可同日而语,昔日我在夏人军中曾听他们的将官说,他们见过辽人的云梯,攻城车,投石机、床弩等重型机械,在前年的夏辽大战中,夏军可敦城一战缴获了不少这些玩意,如今连夏国也会仿造了,再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他们了。”
晏殊叉手道:“那倒也是,这等玩意若有心总是能无法保密,辽人既然兴兵,定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苏锦转头问杜衍道:“杜枢密,既知敌军倍数于我,可曾做了应对?增援之兵到了何处?”
杜衍期期艾艾的道:“这个……还没下决断,故而尚未下达增兵之令。”
苏锦一愣,伸手在案上一敲道:“这不是胡闹么?既知敌军集结,还不快速应对,这算什么?”
杜衍满头冒汗,支吾不知何语,浑然忘了自己才是苏锦的上官,在苏锦面前倒像是被呵斥的小学生一般,晏殊心中暗叹,苏锦已经威势渐成,杜衍之流再不是他的对手了,也许不久之后,自己也将要让出相位了,想到这里不禁既是欣慰又有些黯然。
赵祯打圆场道:“苏爱卿,是朕要听你的意见在下决断,杜爱卿提过增兵之事;照你这么说,辽军会立即开始进攻么?”
苏锦吁了口气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道:“一般而言,六十万大军要想发动进攻,准备的时间起码要两三个月,但不排除一个月内完成准备,辽军一个月前集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月内必会发动进攻,眼下从各州调集兵马奔赴前线还来得及,问题是我们好像除了京城的二十万禁军,其他的都是不正规的厢军了,南方狄青将军还在和侬智高死磕,我们的兵力捉襟见肘啊。”
晏殊道:“西北二十万大军离得最近,可否即刻调集东进?如今夏国当不至于趁机反水。”
苏锦眼前一亮,嘴里唠唠叨叨的不知道说些什么,皱着眉头拿着手指在地图上划拉来划拉去,忽然一拍大腿道:“皇上,晏相,杜枢密,我有一计。”
三人被他吓了一跳,赵祯忙问:“可有退敌之策?”
苏锦摇头道:“不是退敌之策。”
赵祯脸现失望之色,却听苏锦道:“却有歼敌之策。”
三人一惊,心头噗通通狂跳,苏锦伸手子啊地图上划拉了一条线道:“老人们说过,打狼最忌讳的是跟他面对面的死磕,恶狼是铜头铁嘴豆腐臀,契丹狼既然气势汹汹而来,咱们硬打也不是打不过他,不过即便胜了也只是两败俱伤,最多退敌;但如果我们绕到他身后爆他的菊花,教他首尾不能相顾,他还威风的起来么?到时候必然进退不得,我大军必获大利。”
“爆……爆……菊花?”赵祯君臣三人愕然。
苏锦忙骂自己轻佻,高兴之余连后世的俚语都冒出来了,指着西北方向道:“西北二十万大军自然可以东进至河北路或者河东河西两路,但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便是北进。”
“北进?那不是进入夏国境内了么?”赵祯疑惑的道。
苏锦道:“正是要借道夏国境内,从贺兰山口东进,直逼辽都上京,辽大军集结在南边,东西北包括内陆一定防卫空虚,我大军就像一条搅屎棍……不……就像一柄尖刀在狼肚子里划拉,看他六十万大军还能不能安心的攻我大宋,只要他们一有回兵之势,我边境大军要勇敢追击,拖住他们不放,待上京一失,辽人焉有斗志,到那时大局基本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赵祯等三人惊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何等奇诡的一处,居然放弃正面从侧翼插进,直逼上京;如果真能成功,也许……也许辽国就此便气运断绝了。
“可是……正面的压力那就大了,如果辽人不理后方,采取两败俱伤的打法一味的猛攻南下,往京师逼近,岂不是要糟糕?”晏殊看出其中的凶险。
苏锦点头道:“这便是计划中最难的部分,要不惜一切代价挡住辽人的前进步伐,如果一旦开战,我建议皇上暂避江宁府,无需声张,只说南巡便是;京中二十万禁军也要悉数调集前线;另外打防守之战需的有合适的主将,此职唯一人可担当。”
“范希文?”杜衍脱口而出。
苏锦点头道:“正是他,副职以韩琦担任,韩范二人戍边经验丰富,对付夏辽颇有一手,只要他们二人联手,辽军恐怕没那么容易打的进来。”
赵祯默然不语,对于这样的提议他不能只考虑胜负,还要考虑影响,启用韩范两人将会否定前番对两人的盖棺定论,也等于变相的抽自己嘴巴子,他是皇上,总是要考虑一些别人不会考虑的东西。
“皇上,社稷重于泰山,韩范两人就算有过,也该给他们立功赎罪的机会,范希文年事已高,此战过后不久恐就要致仕,皇上又何必记着他的那些事情,请皇上三思。”苏锦诚恳的道。
赵祯犹豫再三,看向晏殊等人,晏殊微微点头,赵祯终于叹了口气道:“也罢,便启用范仲淹韩琦两人。”
杜衍道:“突入辽国境内的二十万大军由谁来统领呢?”
苏锦微笑道:“如果皇上和诸位大人认为我苏锦还堪一用的话,自然由我来统领,我提出的计划,难道我能袖手么?
第九四七章借道
原本几位蕃国使节来朝之事是件令人高兴之事,可现在,赵祯虽然也很高兴,却被大战将起的阴影弄的没什么心情了,次日接见之后,被安排在驿馆,由枢密院北房派员随同游览不提。
数日后,诏书发出,急招在邓州做知州的范仲淹和在扬州做知府的韩琦回京,而苏锦也马不停蹄的前往西北,一面整军备战,一面同夏国商议借道之事。
辽人在宋辽边境的一系列动向早已引起夏国的主意,苏锦的来访让夏国上下颇为紧张了一番,宋夏之间的贸易恢复了一年多,皮货药材青盐等换回了大量急需的粮食布匹茶叶等物资,短短一年时间大夏就恢复了不少的生气,叛乱的小部落们也不再闹事,和西面的吐蕃东面的辽国南面的大宋之间也没发生过摩擦冲突,朝廷上下第一次感觉到了和平给大夏带来的好处,朝廷上下关于和宋国和议的争执也烟消云散,原本腹诽野利太后卑躬屈膝丧权辱国的议论,也随即变成了眼光深远高瞻远瞩的赞颂之语。
苏锦于四月中抵达夏都兴庆府,他轻车简从只带着十几名亲随,主要是不想引起夏国境内辽人奸细的主意,到达后的次日中午,野利太后在天仪阁设宴召见苏锦,并叫来国相张元相陪。
苏锦简明扼要的将来意向野利太后说明了一番,本以为苏锦是来胁迫夏国出兵的,野利太后和张元甚至都想好了应付之道,却没想到宋人仅仅借道过兵而已。
对于苏锦的计划,张元大为赞赏,他是见识过苏锦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对苏锦他从不敢小觑,这次辽人集结大军准备攻宋,张元也和夏国朝臣们研究过数次的交战策略,大家最后都觉得宋人只能坚守边关固防,胜负五五之数,宋人的赢面还要小一些,更别谈能反攻了;可苏锦借道一策的提出彻底颠覆了他的看法,宋人不仅是要反攻,而且似乎有借机灭辽心气。
“苏大人,贵国这是打算和辽人决一死战了么?借道我大夏深入辽军腹地虽然大妙,但辽人一旦调兵合围,你的西北军岂非要被围而歼之?凶险万分,慎之啊。”张元好心的提醒。
苏锦道:“我压根就没想撤回来,他们不来管我,说明我的作用没发挥完全,就是要他们掉头对付我,我边境大军才能趁机北上。”
张元动容道:“贵国这回是打算将辽国一举灭了么?”
苏锦一笑,露出整齐的白牙道:“你们夏国想不想来分一杯羹呢?”
张元看了一眼野利太后,野利太后微微摇头,张元笑道:“我大夏如今兵力孱弱,怕是帮不上什么忙了,但借道还是允许的,也许可以提供少许的帮助,算是我臣属之国的一番心意了。”
苏锦早知如此,倒也不觉得奇怪,辽宋之战胜负五五之数,若非绝对的碾压局,夏人如何肯趟这趟浑水,宋人胜了固然好,辽人胜了也无妨,都对夏国构不成威胁,辽人灭不了宋国,宋人同样灭不了辽国,两个猛兽打的越凶越好,夏国乐的夹缝中求生存,努力恢复国力才是正经。
“张相国说的对,苏大人,哀家答应你借道之请,另外苏大人可提出些我夏国能办到的要求,哀家会给予协助,只要不是出兵便可,现如今我大夏兵力自保尚且不足,更何况是攻他国了。”
苏锦微笑道:“太后不必解释,我明白的很,本来我只是借道而来,既然太后和张相如此盛情要给予帮助,那我便不客气了,我想借可敦城作为我粮草辎重大营不知可否?”
“可以,哀家答应你了。”野利都兰满口答应,借个小城池为营寨倒不是大事。
“另外我还想借些东西,对我很重要。”
“是什么,请苏大人明言。”
“我想借些战马,提高我大军的机动性,这一点只有你们能帮的上了。”苏锦笑道。
“这个……要多少?”野利都兰想着既然苏锦开口了,自然是不能不给面子,借个万余匹战马也不算个事,只要不是强行霸占,战死了或者是将来归还了,都可以接受。
如果以天平为比喻,西南一端的兵力已经将天平压到底座,而东北方向则高高翘起,成为防守的中空地带,而那里正是金人和高丽人虎视眈眈的地方,耶律宗真虽然知道这一点,但也无计可施,目前而言,宋国才是最大的敌人。
宋国国内的大建设如火如荼,李重是个执政高手,在他的协调和指挥下,发改司的几项措施进行的有条不紊,虽然其中不时有纰漏出现,也有官员和地方趁机耍心眼捞油水,在发改司设立的百姓匿名举报制度之下,但凡有举报,均严查到底,也勾连出了不少的要员,譬如两浙仓司胡伟截留物资案,淮南舒州知府李亚鹏侵吞国道补偿款一案,均在有司大力配合下得以惩戒。
随着建设的进行,苏锦发现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超出了自己的预计,原本所有工程项目预计八千万贯,缺口只有两千万,现在看来没个一亿一千万左右难以达成目的,李重只管伸手要钱去撒,找钱的事只能苏锦去做,国债不能无限制的发行,四千万已经是底线了,否则收益便不足以支付国债的兑现,便会产生巨大的危机;为此,苏锦不得不全大宋各地的去乱跑,也命梁适带人在自己记忆中的后世产煤矿和铁矿的地方有目的的去找矿。
但苏锦明白,有些矿明知道在哪里,但科技手段的落后会让你束手无策,而且即便能寻到矿场而且可以开采,短期内也别想能有收益,而且还要搭个几百万去进行投入,这一切几乎让苏锦抓狂了。
某一日苏锦在南方沿海一带巡查,在明州港口看到了不少肤黑如墨或头缠白布的外国人,顿时觉得很是好奇,虽然在后世见到老外很正常,但在这个时代见到外国人倒是很惊讶,随行的明州知府介绍说,明州地处沿海,蕃人航行往来贸易的不少,当地设市舶司管理蕃人和宋人之间的贸易。
这一席话顿时惊醒梦中人,这条财路自己居然忽视了,海外贸易乃是一块大蛋糕,特别是在如今的时代,大宋的许多商品都是独有之物,在他国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期,这正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自己居然没想到,确实是大大的不该。
苏锦火速回京,将这一想法禀报赵祯,赵祯倒是兴趣不大,他不认为能从蕃人手中能赚到什么钱,而且蕃人喜欢闹事,言语不通,不太好管理,再加上明州市舶司每年提供给朝廷的税收不过二十万贯,实在是看不上眼。
苏锦惊讶于赵祯的目光短浅,既然国家不要这块蛋糕,苏记何妨一口吞下,苏锦经过两个月的考察,招募了大量的沿海航行好手,又雇佣了几十名蕃人为向导,在资金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花费五百万贯购置十六条万石大船,虽然按照现在的排水量来算不过是排水量一千多吨的中小型船只,不过在当时而言已经是技术的极限了。
为了此行的安全,苏锦不惜给每艘船配备了昂贵的火铳,每船船工五十余人,护卫三十人,苏记派员五人,蕃人向导两人,同时配备指南针罗盘等定向仪器,并和造船坊协商在关键部位不影响船只的总体平衡和性能的情况下装上防护的铁皮,十六艘船光是准备和略加改装便耗费了近半年时间,可谓是费劲心力。
次年三月底,苏记远洋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等物从明州海港出发杨帆出海,苏锦满怀希冀的在岸边给船队壮行,苏锦心中也没有底,这一次形同赌博,这样的船是否能经历惊涛骇浪,是否能顺利抵达所要抵达的地方都是个疑问,也许一年两年三年或者十年都不会有回音,可是一旦此行成功,航道便被打通,从此之后便是金钱滚滚而来,挡都挡不住了。
预计航行的日期是十个月,因为沿途要沿途经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等十几个国家,航程也近万里。
算算归程,应该在庆历九年的二月,而苏锦则在正月上元节一过便携家带口的来到明州等候,每日除了处理各处送来的政务之外,苏锦必须要做的事便是在明州港口等上半个时辰,直到海风劲吹,浑身吹得冰凉才会在众人劝说之下回去。
二月归期一天天的到来,又一天天的过去,直到三月底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没见到哪十六艘苏记航船的影子,苏锦的心渐渐的变冷,损失的钱财倒在其次,虽然十六艘船的连船带货的总价值超过两千多万,更重要的是,一千多船队人员的生命葬身大海,而他们的生命没有换来任何的价值。
三月二十九,朝廷派人招苏锦进京,有要事要进行廷议,苏锦再无理由呆在明州,起身的那天一大早,苏锦还是去港口中眺望大海,海上晨雾未散,朦胧的白雾笼罩着碧蓝的海水,什么也没有发生。
苏锦叹息一声,准备钻入马车之中,突然间听到海鸥高亢的鸣叫声,举目看去,迷雾中数千海鸥上下翻飞鸣叫追逐,苏锦心中一怔,海鸥聚集正是大型船只航行经过的征兆,苏锦重新站立,手搭凉棚朝海面上张望,只见高高的桅杆,挂着苏记特制的红色大旗缓缓从迷雾中驰出来,一艘又一艘,整整十六艘饱经风浪的海船一艘不少,随行人员大声欢呼,苏锦只觉得眼睛酸酸的,泪水不知道何时流了下来。
十六艘苏记贸易商船,在经历一年的艰苦航行之后,满载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沙金、珠子、药珠、水银、鹿茸、茯苓;硫磺、螺头、松板、衫柏、罗板等上百种商品返回明州港;就像是秉承着苏记大东家一向行事的传统一般,这次的大冒险终于有惊无险的达成了目的。
第九四四章影响深远
(明日有事,请假一天,后天三更补偿。纵横首页有账号抽奖活动,书友们可以去参加抽奖。)
不仅是带回了满船的异域货物,更让苏锦惊喜的是,随船而来的竟然有浡泥国、大秦国、波斯国三国的使节,带着国书和礼物跟着大船前来朝拜远在东方的富庶的大宋帝国。
苏锦知道,这些使节的随船到达会令朝廷上下轰动不已,赵祯虽非好大喜功之人,但外邦慕名来朝,标志着他这个皇帝将国家治理的还不赖,一定会喜出望外。
苏锦特意推迟了行程,接见慰问众人,谈及路途上的风土人情以及数番凶险之处,不由得悠然神往,惊异连连;原来船队出发之后进了深海便遭遇暴风雨,滔天巨浪差点将船队尽数倾覆,好在老天保佑风雨过后船只虽有小损却并没有出现大的状况;唯一可虑的是风暴将船只吹得远离航线,船上的船工和向导又非老手,花了不少天数才重新找到正确的路线,这也是航程耽搁的一个原因。
到达沿途诸国的港口,对于这些远方来客,当地的蕃人极为好客,国王和大臣们把他们当做贵客来迎接,所以又被一些礼节上的东西耽搁了时日,好在这一路有艰险有欣喜,最终天随人愿。
苏锦心中的欢喜还不仅是这些,这次商船航海的意义可不是带回来十六船货物那么简单,这一次打通了航道,跟西方蕃国之间建立了联系,今后的商业贸易和政治上的交往将会更为密切,在这个时代,大宋恐怕是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国家了,蕃国大多处于蛮荒落后的时期,此次航行的成功无疑为大宋带来更多的好处。
具体有些什么样积极的影响,苏锦一时也说不出来,但有一点苏锦极为自豪,此次远洋航行比后世的三宝太监下西洋早了几百年,这已经是个创举了,如果时空没有扭曲的话,将来后世的史书上当会有他苏记远洋商船下西洋的事迹留存,但不知后世之人会如何评价如此一次航行。
潘恒一日之后,苏锦便带着浡泥、大秦、波斯三国的使节上京城,苏记的几位主母留在明州指挥人手将货物卸下归类登记,定价发货到各处进行销售,由于这些蕃国的货物都是紧俏之物,在定价上倒是破费了一番周折,货物是以大宋陶瓷茶叶绢丝等商品采用物物交换的形势换取而来,在定价上压根没有参照之物,只能根据少量蕃人冒险飘洋而来带来的货物进行比对,之后再行销售。
粗略一估算此行毛利,苏家几位主母都吐舌不已,此行带去的商品价值八百多万,来往人员的伙食工钱赏钱费一百五十万贯,成本共计千万不到,但换来的商品价值竟然高达五倍之多,亦即是说毛利达四千万贯之巨,真是令人眩晕的饿一个数字。
以龙涎香为例,每饼苏记以十斤茶叶加上十只陶瓷碗换来,所费成本不过五贯五百文上下,而龙涎香一到大宋国内,质量上乘者价格高达百贯,次一些的也最少七八十贯一饼,暴利达十几二十倍;当然也有其他的商品利润两三倍,相互对冲之下,平均在五倍左右;苏记这一趟的冒险便已经足足抵上苏记所有产业一年的所有利润之和,苏家众女原先不懂苏锦为何要冒着危险在钱银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硬是挤出千万贯来打造船队航海取利,这回才明白,原来竟有如此的暴利在其中,难怪值得冒险一试了,别说是五倍暴利,便是一两倍,凭借苏锦的性格,也会去试一试的。
晏碧云知道,苏记这回行天下之先勇敢的踏出这一步,很快便会有千万家商贾趋之若鹜,以后随着外域商品的输入,利润将不会这么丰厚,所以她迅速的组织人手将这批货物快速销售出去,她跟苏锦商量好了,待回归人员休息三个月之后,再立刻进行第二次远航,一定要赶在大批商贾盯上海外贸易这块蛋糕之前,打个利润的时间差再大赚一笔,从此之后,苏家将毫无疑问的成为大宋首富之家,坐拥亿万身家了。
苏锦大为赞赏晏碧云的魄力,连他都没想到商道开通之后会导致外域商品暴利降低,晏碧云却一下子看穿了未来的趋势,自己是穿越客,对海外贸易的暴利居然直到今天才发觉,而且还对开通航道的后果不甚了了,要是换做晏碧云是穿越的身份,恐怕老早苏家便是盆满钵满,赚的金山银山堆上天了,她比自己更有商业的敏感。
苏锦举双手赞同晏碧云的提议,他一向只是个引导者的角色,譬如银庄、矿山之类的产业,他只知道这些是赚钱的,所以便一头兴的张罗着开设,但实际上没有晏碧云在后面帮他完善纰漏,并举一反三的给予管理上和经营上的纠偏,恐怕早就亏到姥姥家去了;这一回自然也是晏碧云跟在后面设计,而苏锦则不得不赶紧带着蕃国使臣赶往京城,前来传旨的内侍急的要命,这个苏大人似乎根本不把皇上的圣旨当回事,圣旨到来还依旧耽搁一日,当真是胆子上天了。
但这种嘀咕很快便被苏锦赠送的几颗上好的南珠给压了下去,太监爱钱,这一点亘古不破,更何况是名贵的南珠,南珠到手踹在兜里,连从未享受过某种快感的传旨内侍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高氵朝了。
众人北上行的是修建了一半的国道路线,发改司在建的国道两纵两横呈井字形分布,从明州往西行经江南东西两路穿越荆湖北路的是被命名为‘国道横二线’的道路,经过近一年的修建,这条国道虽然没有完工,但已经初具雏形,发改司要求此道宽十丈,地基必须是碎石,上面以烧制的青砖铺面,不能像以往大宋的官道那样只是夯土平整,再撒上碎石了事,日久天长车马行径之后车辙如沟,坑坑洼洼的宛如沟壑纵横的山地,若遇雨雪天气根本就别想通行。
当然要求的规格如此之高,价格自然不菲,苏锦在朝上曾经打趣称,四条国道都是以铜钱一枚枚铺就,耗资巨大;现在看来,这样的投资绝对值得,在明州至洪州一线,路面铺设基本完成,宽阔的青砖大道笔直开阔,两旁挖沟渠排水,种植齐整的树木,人马行于其上,日行百里之遥,甚是惬意。
随行的蕃国使节一路上嘴巴张的合不拢,连呼真主阿拉上帝显灵之类的话,苏锦颇为自得,使节们通过简单的通译得知这些道路正是在眼前这位青年官员的主持之下修建而成的时候,纷纷向苏锦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行至荆湖北路江陵府转而往北,便拐上了国道纵一线,这是最早修建的一条国道,也是接近完工的一条国道,因为他直通汴梁京都,上溯直到明珠城,贯穿大宋西部南北八路,光是这一条路边耗费巨资两千余万贯。
上了纵一线之后,队伍行动更加的快速,沿途可见官道国道水道交汇之处,新建的市口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国道上满载货物的骡马商队南下北上繁忙无比,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虽然这一切都在苏锦的预料之中,但亲眼看到之后,还是让苏锦兴奋无比。
以前需要二十多日才能赶到的路程,苏锦一行虽然拐了个直角的大弯,却还是节省了一半的时间,四月十一的傍晚,苏锦一行回到京城,屁股还没坐稳,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便已经传到了苏锦的耳朵里,苏锦这才明白,赵祯急于将自己召回京城的原因了。
第九四五章战云笼罩
(今日三更,感谢longtu168168/馨格格/babby75222/爱若彤等书友的月票,感谢一大推送礼的书友,期待继续。)
当天晚上,赵祯紧急召见苏锦,召见之前,由晏殊杜衍等人向他通报了突如其来的消息。
就在一个月前,辽国将夏辽边境上的二十五万大军悉数撤回,调集至西京大同府宋辽边境,由西往东分布在宁远、武州、朔州、慰州一线,加上原本就布置在南京道析津府南部易州涿州一带的三十五万大军,布置在辽宋边境的辽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六十万之巨,几乎是倾全国之兵了。
显然辽人是想有所动作,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会只做做样子,经过一年的舔舐伤口,契丹狼终于要动手了。
苏锦听完这个消息,也觉得很诧异,原先的估计是辽人在两年内不敢轻易启衅,没想到一年零四个月,辽人便已经按耐不住了。
“苏爱卿,众臣的意见朕都已经听过,众卿家都认为辽人这回不似做做样子,恐将犯我大宋河东路和河北东西两路,朕想听听你的看法。”赵祯眉头紧锁,显然有些慌了神。
苏锦起身踱了几步站定道:“皇上,臣赞同诸位大人的看法,如此大规模的调集大军集结,非同儿戏;而且可以看出,辽人知道夏国不会插手,所以夏辽边境的兵马都撤离了,看来辽人对形势的判断很是清晰。”
赵祯道:“你是说夏国将会袖手么?朕不是和夏人缔结了友好条约,夏国既为大宋属国,朕下令他们侧翼进击难道不可?”
苏锦有些无语,赵祯有时候显得有些呆萌,友好条约订立的目的是让夏国不要捣乱,而非供大宋驱使,当时便已经很明确了,这会子慌不择言又拿这话说事,也不知赵祯是怎么想的。
“皇上,大宋之事还是靠自己的力量为好,指望别人恐难遂愿,看得出辽人是做了细究的,我大宋上下如今忙于国内建设,确实有些措手不及;但辽人未免太过自大,霸州一线,宁化代州丰州一线我大宋官兵可没有丝毫懈怠,只是兵力对比悬殊,具体的部署我也不太清楚,杜枢密可否介绍一番。”
杜衍忙摊开地图指着方位介绍道:“河北东西两路从草桥关至瓦桥关益津关一带有我永宁、顺安、安肃、保定、信安五军驻守,后方有广信、绥远、广宁三军策应,总兵力在十八万左右;河东路代州至德保、宁化一线有靖国、永康、安远、辽化、荣肃五军镇守,总兵力在十二万之数,原本辽人在我边境只有三十五万兵力,我以三十万对三十五万固守之态自然万无一失,如今多了一倍的兵力,恐难以承受了。”
晏殊道:“若是仅仅固守城池,或许不会有多么难。”
苏锦摆手道:“非也,辽人可不是夏人,辽人攻城器械跟夏人比较不可同日而语,昔日我在夏人军中曾听他们的将官说,他们见过辽人的云梯,攻城车,投石机、床弩等重型机械,在前年的夏辽大战中,夏军可敦城一战缴获了不少这些玩意,如今连夏国也会仿造了,再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他们了。”
晏殊叉手道:“那倒也是,这等玩意若有心总是能无法保密,辽人既然兴兵,定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苏锦转头问杜衍道:“杜枢密,既知敌军倍数于我,可曾做了应对?增援之兵到了何处?”
杜衍期期艾艾的道:“这个……还没下决断,故而尚未下达增兵之令。”
苏锦一愣,伸手在案上一敲道:“这不是胡闹么?既知敌军集结,还不快速应对,这算什么?”
杜衍满头冒汗,支吾不知何语,浑然忘了自己才是苏锦的上官,在苏锦面前倒像是被呵斥的小学生一般,晏殊心中暗叹,苏锦已经威势渐成,杜衍之流再不是他的对手了,也许不久之后,自己也将要让出相位了,想到这里不禁既是欣慰又有些黯然。
赵祯打圆场道:“苏爱卿,是朕要听你的意见在下决断,杜爱卿提过增兵之事;照你这么说,辽军会立即开始进攻么?”
苏锦吁了口气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道:“一般而言,六十万大军要想发动进攻,准备的时间起码要两三个月,但不排除一个月内完成准备,辽军一个月前集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月内必会发动进攻,眼下从各州调集兵马奔赴前线还来得及,问题是我们好像除了京城的二十万禁军,其他的都是不正规的厢军了,南方狄青将军还在和侬智高死磕,我们的兵力捉襟见肘啊。”
晏殊道:“西北二十万大军离得最近,可否即刻调集东进?如今夏国当不至于趁机反水。”
苏锦眼前一亮,嘴里唠唠叨叨的不知道说些什么,皱着眉头拿着手指在地图上划拉来划拉去,忽然一拍大腿道:“皇上,晏相,杜枢密,我有一计。”
三人被他吓了一跳,赵祯忙问:“可有退敌之策?”
苏锦摇头道:“不是退敌之策。”
赵祯脸现失望之色,却听苏锦道:“却有歼敌之策。”
三人一惊,心头噗通通狂跳,苏锦伸手子啊地图上划拉了一条线道:“老人们说过,打狼最忌讳的是跟他面对面的死磕,恶狼是铜头铁嘴豆腐臀,契丹狼既然气势汹汹而来,咱们硬打也不是打不过他,不过即便胜了也只是两败俱伤,最多退敌;但如果我们绕到他身后爆他的菊花,教他首尾不能相顾,他还威风的起来么?到时候必然进退不得,我大军必获大利。”
“爆……爆……菊花?”赵祯君臣三人愕然。
苏锦忙骂自己轻佻,高兴之余连后世的俚语都冒出来了,指着西北方向道:“西北二十万大军自然可以东进至河北路或者河东河西两路,但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便是北进。”
“北进?那不是进入夏国境内了么?”赵祯疑惑的道。
苏锦道:“正是要借道夏国境内,从贺兰山口东进,直逼辽都上京,辽大军集结在南边,东西北包括内陆一定防卫空虚,我大军就像一条搅屎棍……不……就像一柄尖刀在狼肚子里划拉,看他六十万大军还能不能安心的攻我大宋,只要他们一有回兵之势,我边境大军要勇敢追击,拖住他们不放,待上京一失,辽人焉有斗志,到那时大局基本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赵祯等三人惊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何等奇诡的一处,居然放弃正面从侧翼插进,直逼上京;如果真能成功,也许……也许辽国就此便气运断绝了。
“可是……正面的压力那就大了,如果辽人不理后方,采取两败俱伤的打法一味的猛攻南下,往京师逼近,岂不是要糟糕?”晏殊看出其中的凶险。
苏锦点头道:“这便是计划中最难的部分,要不惜一切代价挡住辽人的前进步伐,如果一旦开战,我建议皇上暂避江宁府,无需声张,只说南巡便是;京中二十万禁军也要悉数调集前线;另外打防守之战需的有合适的主将,此职唯一人可担当。”
“范希文?”杜衍脱口而出。
苏锦点头道:“正是他,副职以韩琦担任,韩范二人戍边经验丰富,对付夏辽颇有一手,只要他们二人联手,辽军恐怕没那么容易打的进来。”
赵祯默然不语,对于这样的提议他不能只考虑胜负,还要考虑影响,启用韩范两人将会否定前番对两人的盖棺定论,也等于变相的抽自己嘴巴子,他是皇上,总是要考虑一些别人不会考虑的东西。
“皇上,社稷重于泰山,韩范两人就算有过,也该给他们立功赎罪的机会,范希文年事已高,此战过后不久恐就要致仕,皇上又何必记着他的那些事情,请皇上三思。”苏锦诚恳的道。
赵祯犹豫再三,看向晏殊等人,晏殊微微点头,赵祯终于叹了口气道:“也罢,便启用范仲淹韩琦两人。”
杜衍道:“突入辽国境内的二十万大军由谁来统领呢?”
苏锦微笑道:“如果皇上和诸位大人认为我苏锦还堪一用的话,自然由我来统领,我提出的计划,难道我能袖手么?
第九四七章借道
原本几位蕃国使节来朝之事是件令人高兴之事,可现在,赵祯虽然也很高兴,却被大战将起的阴影弄的没什么心情了,次日接见之后,被安排在驿馆,由枢密院北房派员随同游览不提。
数日后,诏书发出,急招在邓州做知州的范仲淹和在扬州做知府的韩琦回京,而苏锦也马不停蹄的前往西北,一面整军备战,一面同夏国商议借道之事。
辽人在宋辽边境的一系列动向早已引起夏国的主意,苏锦的来访让夏国上下颇为紧张了一番,宋夏之间的贸易恢复了一年多,皮货药材青盐等换回了大量急需的粮食布匹茶叶等物资,短短一年时间大夏就恢复了不少的生气,叛乱的小部落们也不再闹事,和西面的吐蕃东面的辽国南面的大宋之间也没发生过摩擦冲突,朝廷上下第一次感觉到了和平给大夏带来的好处,朝廷上下关于和宋国和议的争执也烟消云散,原本腹诽野利太后卑躬屈膝丧权辱国的议论,也随即变成了眼光深远高瞻远瞩的赞颂之语。
苏锦于四月中抵达夏都兴庆府,他轻车简从只带着十几名亲随,主要是不想引起夏国境内辽人奸细的主意,到达后的次日中午,野利太后在天仪阁设宴召见苏锦,并叫来国相张元相陪。
苏锦简明扼要的将来意向野利太后说明了一番,本以为苏锦是来胁迫夏国出兵的,野利太后和张元甚至都想好了应付之道,却没想到宋人仅仅借道过兵而已。
对于苏锦的计划,张元大为赞赏,他是见识过苏锦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对苏锦他从不敢小觑,这次辽人集结大军准备攻宋,张元也和夏国朝臣们研究过数次的交战策略,大家最后都觉得宋人只能坚守边关固防,胜负五五之数,宋人的赢面还要小一些,更别谈能反攻了;可苏锦借道一策的提出彻底颠覆了他的看法,宋人不仅是要反攻,而且似乎有借机灭辽心气。
“苏大人,贵国这是打算和辽人决一死战了么?借道我大夏深入辽军腹地虽然大妙,但辽人一旦调兵合围,你的西北军岂非要被围而歼之?凶险万分,慎之啊。”张元好心的提醒。
苏锦道:“我压根就没想撤回来,他们不来管我,说明我的作用没发挥完全,就是要他们掉头对付我,我边境大军才能趁机北上。”
张元动容道:“贵国这回是打算将辽国一举灭了么?”
苏锦一笑,露出整齐的白牙道:“你们夏国想不想来分一杯羹呢?”
张元看了一眼野利太后,野利太后微微摇头,张元笑道:“我大夏如今兵力孱弱,怕是帮不上什么忙了,但借道还是允许的,也许可以提供少许的帮助,算是我臣属之国的一番心意了。”
苏锦早知如此,倒也不觉得奇怪,辽宋之战胜负五五之数,若非绝对的碾压局,夏人如何肯趟这趟浑水,宋人胜了固然好,辽人胜了也无妨,都对夏国构不成威胁,辽人灭不了宋国,宋人同样灭不了辽国,两个猛兽打的越凶越好,夏国乐的夹缝中求生存,努力恢复国力才是正经。
“张相国说的对,苏大人,哀家答应你借道之请,另外苏大人可提出些我夏国能办到的要求,哀家会给予协助,只要不是出兵便可,现如今我大夏兵力自保尚且不足,更何况是攻他国了。”
苏锦微笑道:“太后不必解释,我明白的很,本来我只是借道而来,既然太后和张相如此盛情要给予帮助,那我便不客气了,我想借可敦城作为我粮草辎重大营不知可否?”
“可以,哀家答应你了。”野利都兰满口答应,借个小城池为营寨倒不是大事。
“另外我还想借些东西,对我很重要。”
“是什么,请苏大人明言。”
“我想借些战马,提高我大军的机动性,这一点只有你们能帮的上了。”苏锦笑道。
“这个……要多少?”野利都兰想着既然苏锦开口了,自然是不能不给面子,借个万余匹战马也不算个事,只要不是强行霸占,战死了或者是将来归还了,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