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4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三)
最近更新:【西幻】魔法红玫瑰
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谁家正经宿主日常被攻略?(快穿)
缚剑(修仙NPH)
【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
说好的恶毒女配呢(穿书)
命剩两年,假千金发疯撕剧本了
八零军婚:娇软美人被硬汉宠上天
诱宠军婚,娇软知青拿捏高冷军官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在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的第一个故事里,还有一个主线内容,那就是王骀的德——处世之方法。
王骀的处世之方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他的教学方法与孔子大不相同,而恰恰相反。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自己带头做表率,让学生和别人跟在后面做,你能达到我这个标准你就可以毕业了。
一个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一个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道家与儒家的处世哲学截然相反,结果!“中分鲁”,两人的学生一样多。而且!各有所获。
因此!孔子的学生常季就不解了,就问孔子,从而有了《德充符》的第一个故事。
在《德充符》的最后,孔子解答了常季问题,也解答了为什么可以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呢?
总结起来就是:悟道!悟透了人生大道:知道人在宇宙天地间的位置,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明白了生死,不害怕死亡,知道怎么活,等人生大道理。
当我们的人生没有疑惑的时候,处世就简单了许多。无须废话,也无须去做多余的事。难道?这不正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吗?
庄子内篇《德充符》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也是一个残疾人,名叫申徒嘉。这个人也是受了刖刑的人,被砍了脚。他与郑国的子产都拜伯昏无人为师,学习道法。
郑国的子产是执政大臣,是个大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用世人的目光看申徒嘉,瞧不起人。然后!他被申徒嘉给说了一顿。
《德充符》中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与整个文章有什么关联呢?
很明显!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德的人与身份无关。不是你长得健全你就有德,也不是因为你是个大官你就有德。不是!而是!要看你有没有理解道家的道,接受道家哲学。
子产取笑申徒嘉因过错而受了刖刑,而申徒嘉则说他不想辩解,身处乱世,你一个不小心就中招了。你没有受到刑罚并不是说明你没有过错,而是!你跑到后羿瞄准的靶心却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是因为你运气好。
所以说!在这个乱世中,不要以“人德”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德。这只不过是“人德”而已!不是道德。在这个乱世中,“人德”标准是靠不住的。没有受到刑罚的人并不是说明你就有“德”,而是!你走运罢了!你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罢了。
第二个故事,其实是讲“人德”标准的不可靠信,而要我们学习道德。
申徒嘉说:他经常被人欺负,很气愤。可他一回到老师伯昏无人这里,就不再生气了,就恢复了平静。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老师伯昏无人用什么来清洗了申徒嘉呢?
毫无疑问,申徒嘉被老师用道给洗脑了。
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中的第三个故事,是讲一个叫叔山无趾的人拜见孔子。
叔山无趾也是一个受了刖刑的人,他只能用脚后跟走路。
看来!刖刑的等级标准不同,有人砍脚有人砍腿有人削足。
孔子见叔山无趾是个受过刑的人,就发出感叹: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意思是说:你这人做事不谨慎,因此而犯了过错被砍了脚趾,才造成如今这样地后果,成为一个残疾人。你虽然今天来到我这里了,你是来向我请教的吧?可是!往事已经无法追悔了?你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其实!孔子说的也是老实话,可叔山无趾不爱听,辩解完之后就走了。
叔山无趾说:“我过去因为不懂世事而触犯了刑法,没有保护好我的身体,才失掉了脚趾,我已经追悔莫及了。如今我来到你这里,是因为我的内心里还保有着比双脚更为可贵的东东,我有一颗向善、向美、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我想竭力地保全它。
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的,一切都在苍天之下。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的,万物都在大地之上。我把先生当着天地,哪里知道先生竟是这样的人,竟然把我排斥在外,这太令我失望了。”
孔子怎么把叔山无趾排斥在外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先前说的话,是说他不完美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无论是人的外在形体,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你都有问题了。
你受了刑了你成为残疾人,你的身体是不是不完整了?你受了刑了也说明你这人人品有问题。
所以!叔山无趾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觉得孔子的认知境界还没有他高。所以!他就离开了孔子,然后去找老子学道。
孔子的境界怎么就不高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是站在社会学人的高度上来看待人和人生的,没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
他虽然是一个受了刑罚的人,有过错,可那不都是过去的事?在成长的岁月里,谁没有犯过错?
我这不是?我在努力改正,努力学道,明白人生啊?
再则!作为人,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物种,我还活啊?我既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没有谁可以将我排斥在外的。天地都能容我,你孔丘怎么可以不容忍我呢?
第三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
主要讲孔子是站在“人德”的角度上看待事物和人生的,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上看人生世事的。
从第三个故事开始,《德充符》由道德说到人德,往人德方面讲了。
叔山无趾就把自己的遭遇和看法对老子讲了,老子对他说,你怎么不就借这个机会,给孔子讲讲道呢?你对他讲一下道家的“生死观”啊?让他明白人生啊?
叔山无趾回答说:“天刑之,安可解!”
这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刑罚,是谓‘天刑’,别人哪里可以帮他解脱呢?
老子叹道:“唉!固执己见的人都是这样,明明自己错了,就是不承认,还找各种理由来辩解。要想让他们明白过来,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天刑’!这就是天刑!天刑之,安可解!”
王骀的处世之方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他的教学方法与孔子大不相同,而恰恰相反。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自己带头做表率,让学生和别人跟在后面做,你能达到我这个标准你就可以毕业了。
一个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一个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道家与儒家的处世哲学截然相反,结果!“中分鲁”,两人的学生一样多。而且!各有所获。
因此!孔子的学生常季就不解了,就问孔子,从而有了《德充符》的第一个故事。
在《德充符》的最后,孔子解答了常季问题,也解答了为什么可以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呢?
总结起来就是:悟道!悟透了人生大道:知道人在宇宙天地间的位置,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明白了生死,不害怕死亡,知道怎么活,等人生大道理。
当我们的人生没有疑惑的时候,处世就简单了许多。无须废话,也无须去做多余的事。难道?这不正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吗?
庄子内篇《德充符》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也是一个残疾人,名叫申徒嘉。这个人也是受了刖刑的人,被砍了脚。他与郑国的子产都拜伯昏无人为师,学习道法。
郑国的子产是执政大臣,是个大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用世人的目光看申徒嘉,瞧不起人。然后!他被申徒嘉给说了一顿。
《德充符》中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与整个文章有什么关联呢?
很明显!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德的人与身份无关。不是你长得健全你就有德,也不是因为你是个大官你就有德。不是!而是!要看你有没有理解道家的道,接受道家哲学。
子产取笑申徒嘉因过错而受了刖刑,而申徒嘉则说他不想辩解,身处乱世,你一个不小心就中招了。你没有受到刑罚并不是说明你没有过错,而是!你跑到后羿瞄准的靶心却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是因为你运气好。
所以说!在这个乱世中,不要以“人德”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德。这只不过是“人德”而已!不是道德。在这个乱世中,“人德”标准是靠不住的。没有受到刑罚的人并不是说明你就有“德”,而是!你走运罢了!你没有被后羿的箭射中罢了。
第二个故事,其实是讲“人德”标准的不可靠信,而要我们学习道德。
申徒嘉说:他经常被人欺负,很气愤。可他一回到老师伯昏无人这里,就不再生气了,就恢复了平静。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老师伯昏无人用什么来清洗了申徒嘉呢?
毫无疑问,申徒嘉被老师用道给洗脑了。
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中的第三个故事,是讲一个叫叔山无趾的人拜见孔子。
叔山无趾也是一个受了刖刑的人,他只能用脚后跟走路。
看来!刖刑的等级标准不同,有人砍脚有人砍腿有人削足。
孔子见叔山无趾是个受过刑的人,就发出感叹: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意思是说:你这人做事不谨慎,因此而犯了过错被砍了脚趾,才造成如今这样地后果,成为一个残疾人。你虽然今天来到我这里了,你是来向我请教的吧?可是!往事已经无法追悔了?你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其实!孔子说的也是老实话,可叔山无趾不爱听,辩解完之后就走了。
叔山无趾说:“我过去因为不懂世事而触犯了刑法,没有保护好我的身体,才失掉了脚趾,我已经追悔莫及了。如今我来到你这里,是因为我的内心里还保有着比双脚更为可贵的东东,我有一颗向善、向美、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我想竭力地保全它。
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的,一切都在苍天之下。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的,万物都在大地之上。我把先生当着天地,哪里知道先生竟是这样的人,竟然把我排斥在外,这太令我失望了。”
孔子怎么把叔山无趾排斥在外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先前说的话,是说他不完美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无论是人的外在形体,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你都有问题了。
你受了刑了你成为残疾人,你的身体是不是不完整了?你受了刑了也说明你这人人品有问题。
所以!叔山无趾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觉得孔子的认知境界还没有他高。所以!他就离开了孔子,然后去找老子学道。
孔子的境界怎么就不高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是站在社会学人的高度上来看待人和人生的,没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
他虽然是一个受了刑罚的人,有过错,可那不都是过去的事?在成长的岁月里,谁没有犯过错?
我这不是?我在努力改正,努力学道,明白人生啊?
再则!作为人,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物种,我还活啊?我既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没有谁可以将我排斥在外的。天地都能容我,你孔丘怎么可以不容忍我呢?
第三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
主要讲孔子是站在“人德”的角度上看待事物和人生的,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上看人生世事的。
从第三个故事开始,《德充符》由道德说到人德,往人德方面讲了。
叔山无趾就把自己的遭遇和看法对老子讲了,老子对他说,你怎么不就借这个机会,给孔子讲讲道呢?你对他讲一下道家的“生死观”啊?让他明白人生啊?
叔山无趾回答说:“天刑之,安可解!”
这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刑罚,是谓‘天刑’,别人哪里可以帮他解脱呢?
老子叹道:“唉!固执己见的人都是这样,明明自己错了,就是不承认,还找各种理由来辩解。要想让他们明白过来,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天刑’!这就是天刑!天刑之,安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