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前往美国本土的路(上)
最近更新:快穿:笨蛋美人也要攻略
孤雌(nph)
穿成合欢宗弟子
缚剑(修仙NPH)
【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
恶龙怎么不能是治愈系了
天生万人迷
总被和谐的美人受[快穿]
未出阁的相府嫡女生娃了
点击排行:皎皎 po全文阅读
(快穿)插足者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成男主白月光(快穿,nph)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状元的小公主 po
爱意收集攻略(H)
清纯女主的被肏日常(纯肉NP)
最初的计划是,中太平洋的进攻从攻占马绍尔群岛开始。但是,汉京和菲律宾负责拟制作战计划的一些参谋人员,从战略和后勤支援方面越仔细考虑,越觉得这个计划不够妥当。
如同中太平洋的其他许多岛屿群一样,马绍尔群岛也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每个比较平坦的珊瑚岛都处于暗礁环抱之中,暗礁的内侧形成一个礁湖。马绍尔群岛约有35个环礁组成,其中多数环礁都可由一个或数个小岛修建成机场。
吉尔伯特群岛、东加罗林群岛和威克岛都位于马绍尔群岛盟军岸基航空兵的战斗活动半径之内。马绍尔群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日本托管,1935年以来,此地一直不准外国人进入。
在对外封锁的这段时间,日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把这些岛屿建成一些坚固的要塞。
至于前段时间进攻马绍尔群岛,其实只是一场戏,为的就是吸引盟军舰队的注意力,迫于澳大利亚战场,中华并没有大张旗鼓的真正去进攻马绍尔群岛。目前,马绍尔群岛,其实还在盟军手里。
参加拟制作战计划的人员,依据可用的一切情报,越研究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太平洋部队既缺少必要的兵力,不宜于在敌人舰队主力依存下去攻占马绍尔群岛。
当然,中华在太平洋战场能够使用的地面部队,有一大部分部署在各基地担任防御任务,有一部分派去参加阿留申方面的作战,还有一部分正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对最后的盟军岛屿发动攻势。
中华攻击舰队的实力虽然已逐渐加强,但其兵力离计划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另外,谁也不知道在星罗棋布的盟军要地附近,应该怎样使用航空母舰部队去对付敌方数量众多岸基航空兵。地中海中的岛屿,号称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但是在中太平洋上,有更多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因此,汉京的参谋人员得出的结论是,进攻马绍尔群岛应该象对之前拉包尔发动的进攻那样,采取逐步接近的方式,使中华的岸基航空兵能够进行充分的空中侦察,并与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相辅相成,协同作战。
马绍尔群岛同拉包尔的情况一样,也有一条借助于岛屿可以逐步接近的路线。如同俾斯麦群岛一样,马绍尔群岛也位于所在岛链的西北端,这个岛链的东南端是英美共管的萨摩亚群岛,在岛链的中间,曾经有英属的吉尔伯特群岛和埃利斯群岛图瓦卢群岛。
占领萨摩亚群岛后,中华在萨摩亚群岛和坎顿环礁建有航空基地。坎顿环礁位于萨摩亚群岛以北,吉尔伯特群岛以东,与这两个群岛的距离均约为800海里。
马绍尔-吉尔伯特-萨摩亚岛链与所罗门群岛大致平行,这个岛链早就引起了盟军的注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立即占领了吉尔伯特群岛,并在马金环礁修建了水上机场,把这个群岛变为对东南太平洋进行侦察的一个基地。
另一方面,为了阻止盟军从吉尔伯特群岛进犯,中华部队从萨摩亚出发沿岛链北上,进至邻近的埃利斯群岛,在离塔拉瓦环礁700海里的富纳富提修建了一个停泊场和一个轰炸机基地。
这场会议之后,钱四海接到准备从中太平洋进攻的指示。便在富纳富提环礁重新开始施工。
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工兵营进占埃利斯群岛北部的努库费陶和纳诺梅阿两个群岛,并在那里为轰炸机开始修建简易机场。
一个航空工程营登上吉尔伯特群岛以东480海里的贝克环礁,并在那里修建了一个战斗机机场,以便与坎顿环礁的机场实施协同作战。
新组建的第一支后勤供应舰编队首先进驻富纳富提停泊场。岸基航空部队,分别部署在富纳富提、努库费陶、纳诺梅阿、坎顿和贝克等地。这支航空部队的主力,是陆军第七航空团的90架巨灵神重型轰炸机,拟从埃利斯群岛对敌进行空袭。这时,驻防新西兰的海军陆战第2师和驻防所罗门群岛的步兵第27师以及丛林集团军一个步兵师,正在进行最后登陆作战演练,准备随时投入进攻吉尔伯特的战斗。
在太平洋战场深处,旷世海战打响的时候,这场登陆战也同时进行。
11月13日,攻击舰队一个以3艘轻型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袭击了南鸟岛,使盟军军事设施逃到严重破坏,多架盟军轰炸机被击毁。
另一个以3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协同驻坎顿环礁和富纳富提的陆军第7航空团,空袭了吉尔伯特群岛。这次空袭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塔拉瓦环礁和马金环礁上盟军飞机的战斗力,以减轻盟军战机对埃利斯群岛的中华航空基地的压力。这次行动取得的成果比预期的要大。
此后,盟军仅在马金环礁上留下4架侦察用的水上飞机,其余飞机立即从塔拉瓦环礁全部撤走。另一重要情况是使盟军守岛部队消耗了大量弹药,这些弹药是难以再补充的。同时,还对塔拉瓦和马金两环礁拍摄了非常理想的照片。
3天后,由6艘航空母舰编成的一支强大的航空母舰部队对威克岛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摧毁了岛上的全部飞机。
航空母舰的兵力已经大大增强,所以这时已不再派遣单艘航空母舰与其它舰只编队出海作战。数艘航空母舰同在一个警戒幕内行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要牺牲一些灵活性的。不过,因为可以集中使用战斗机加强空中掩护,以及集中使用高炮与之配合,这个不足之处是完全可以弥补的。
11月下旬,日美联合接到马绍尔群岛的紧急告急,但此时的日美联合舰队已无力派遣大型舰艇支援马绍尔群岛。
日美联合舰队主力伤亡过半,这让攻击舰队活动起来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猛烈的猛烈的攻势,进一步展开。
中华攻击舰队的进攻目标是马金环礁、塔拉瓦环礁和阿贝马马环礁。用以进攻马金环礁的是从菲律宾出发的北部突击部队,其兵力是陆战队第三师的一个团战斗队。两栖作战部队的其余舰船,搭载陆战第二师,组成南部突击部队,从新西兰的惠灵顿出发,开往新赫布里底进行登陆预演,尔后驶往塔拉瓦环礁。
在登陆输送队向登陆地域航渡时,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4个特混大队全都及时出动,以便进行支援和掩护。其中,有两个特混大队从菲律宾出发,另有两个特混大队完成对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的空袭任务后,从南太洋赶赴战场。
在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对吉尔伯特群岛及其附近的盟军要地进行空袭时,北部和南部的两支突击部队在海上会合,并以平行航向驶向马金和塔拉瓦,准备于1943年11月20日晨同时在两岛实施登陆。
登录作战指挥部虽然知道塔拉瓦环礁是盟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御重点,但是,他们对马金环礁的登陆作战都很重视。因为马金环礁是离马绍尔群岛最近的一个盟军基地,相距仅190海里,比塔拉瓦环礁近100海里。
马金环礁比较暴露,估计用一天时间就可攻下来,支援舰队很快就可撤回。
指挥部认为,马金环礁的主岛——布塔里塔里岛是一个设防较差,守军较少的小岛,决定派遣两个营的地面部队去进攻这个小岛。实际上,在布塔里塔里岛有日海军陆战队1284人,由一名海军中尉指挥,另有水上飞机地勤人员(飞机刚撤走不久)、盟军的工兵和朝鲜的劳工等,共计不超过1800人。
布塔里塔里岛的形状象一个铁锤。中华军队计划先在该岛突出部实施牵制性登陆,以便把盟军从它构筑在锤柄约三分之一处的主要设防地带吸引出来。2小时后,中华军队在盟军的主要设防地带进行第二次登陆,以便将盟军拦腰截断。
但总这一企图未能圆满实现,因为盟军基本上留在主要设防地带未动,准备伺机对登陆部队进行反击。中华舰炮火力支援和舰载机的航空火力支援都很得力,上陆战斗没有遇到多大抗击。
但是,地面部队刚一上岸,便迅速夺取胜利,也把支援的舰队解脱出来。
这是登陆战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快。一旦登陆战陷入困局,便对局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预定攻占的地域狭小,物资消耗不会超过补给能力的话,速战速决就会打乱敌人的阵势,使其次去坚决抵抗的机会。在这种情势下,对负隅顽抗的孤立之敌可围而不攻,留待后续部认歼灭之。
后世二战初期,美国就吃了这方面很大的苦头,没有登陆作战经验的美国陆战队士兵,已经上岸的部队,受到几名狙击兵或者一两挺机枪的阻击,就几个小时不能前进。夜间,偶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神经过敏,甚至开枪射击,放弃阵地。这从经验不足、训练不当的角度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两个小时后,中华军队占绝对优势的登陆兵才以死2人、伤52人的代价,占领了布塔里塔里岛。盟军除陆战队1人、工兵和劳工104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在布塔里塔里的战斗中,中华军队与盟军的兵力对比是0.6:1。
盟军部置在中太平洋的飞机,由于这几个月来前去保卫澳大利亚,已经受到很大消耗。
因此,中华航空母舰足以保护吉尔伯特登陆部队的安全,使其不因空袭而受到任何损伤。
在实战过程中,没有一小队盟军战机飞临马金环礁上空,盟军虽对塔拉瓦进行两次小规模空袭,但未获得战果。
在最初6天中,盟军唯一的一次较大的空袭是,20日晚从马绍尔群岛起飞16架鱼雷轰炸机,袭击了当时位于塔拉瓦以西约30海里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这些鱼类轰炸机被击落11架。但有1架飞机投射鱼雷,击中一艘行动缓慢的补给舰。该舰有17人死亡、43人负伤。弹药舱、锅炉舱和后机舱进水,不得不驶往富纳富提抢修。
南部突击部队,以塔拉瓦环礁中唯一设防的贝堤奥岛为其主要进攻目标。贝提奥岛细而长,全长为2海里,是盟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一个据点,也是当地的一个行政中心。
岛上约有12600名盟军海军队战队。此外,岛上还有1000名盟军的工程兵和1200名朝鲜劳工。其中有一部分工程兵受过军事训练,配有武器。因此,该岛盟军部队应估计为13000名。
中华军队的登陆部队是海军陆战第二师,约有16000人。这个师大多数人是经过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考验的勇士。
该师留一个团作预备队,以便根据需要去支援马金或塔拉瓦的登陆作战。其余两个团全部用于进攻塔拉瓦,由其中的3个营担任突击上陆任务,以另外3个营作为后续梯队。
各营的登陆兵均为900人左右。内此可见,登陆部队的兵力是不足的。突击上陆的兵力至少要比抗登陆的兵力多2倍。这已成为一条军事原则。
在这次登陆作战中,海军陆战队既需要在兵力方面超过敌人,也需要在支援兵力方面胜过敌人。
为从海上夺取贝提奥岛,对进攻的一方提出了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这个小岛的防御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守岛部队的质量和数量,还与该岛难以接近的天然条件有关。在这个小岛的四周,散布了一条宽宽的珊瑚礁。低潮时,海水刚好可以淹没这些珊瑚礁。
盟军使用水泥、珊瑚、钢筋和铁蒺藜等,在该岛四周的礁盘上构筑了障碍物,迫使登陆艇必须通过盟军岸炮控制的航道才能靠近该岛。
盟军还沿着高潮时的水线,在海滩上构筑了一道四米高的壁垒。这道壁垒是用椰子树圆木构筑的,极其坚固,只有使用重炮才能将其摧毁。在壁垒后面,构筑了许多火炮掩体。有些掩体是用椰子树圆木和砂袋构筑的,也有些掩体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有堑壕与后方相通。工事里的火炮和机枪可从壁垒后面对登陆艇只射击,以控制航道。
此外,在壁垒上还设有射口,可对进至水际滩头的敌人进行射击。岸上配备有野炮、高炮和203毫米的岸炮。在岸滩防御工事的后面,特别是在机场附近,设有半地下掩体。
这些掩体是用角钢和椰子树圆木构筑起来的,在圆木和波纹铁板的上面,再覆盖两米厚的砂土,看上去很象爱斯基摩人的雪屋。在掩体之间,构筑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指挥所,其壁部和顶部厚两米。
盟军使这个海岛完全要塞化以后,守岛部队的日本方面指挥官柴崎惠次海军少将便夸口说,就是来100万人,用100年,也攻不下这个贝提奥岛。
要在这个设防坚固并有重兵把守的小岛实施登陆,当然不会不遭到抵抗,也不会仅仅受到一些轻微抵抗就轻易取胜。
中华军队本应首先占领该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以便配置火炮,支援上陆战斗。但因舰队必须从支援上陆战斗的任务中迅速解脱出来,而未能这样做。
因此,海军陆战队必须完全采取强攻的方式来夺取登陆场。这样一来,制定计划时,对登陆场的选择,必须予以周密的考虑。从飞机拍摄的照片中,看不出哪里是贝提奥岛的防御弱点。
然而,进攻者还可根据其他因素来选择登陆场。该岛的南海岸略呈凹形,盟军可以利用其抗登陆火炮,从翼侧进行射击。西海岸过于狭窄,突击上陆的第一梯队难以展开。
南海岸和西海岸都濒临大海,与濒临环礁湖的北海岸相比,这里的布防较强,而且水中障碍也设置得比较严密。
因此,决策人决定,以该岛位于礁湖一侧的1400米长的海滩作成登陆地段。
对突击上陆来说,准确了解当地的水文情况是很重要的。然而,中华军队登陆部队对贝提奥岛的潮汐情况却没掌握与实际相符的资料。对一般的登陆挺只来讲,至少要有1.2米的水深才能航行。可是在中华军队选择的上陆时间正好潮差最小,礁盘上面的水深充其量也不超过0.6-0.9米。
但是,大量装备履带式两栖装甲车和坦克的中华海军陆战队,完全不用考虑这些。因为两栖登陆装甲车、坦克,完全可以适用这里的水深。
不过,一场战争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进攻就是要摧毁敌人,但是怎么才能有效率的摧毁敌人?
中华军队指挥官们研究了空中侦察照片之后,得出如下结论:要想避免受到严重损失,造成锐不可当之势,进攻部队必须在开始突击上陆之前摧毁贝提奥岛的大部分防御工事。
有经验的军官们,既对胡佛部队巨灵神轰炸机所实施的为期一周的轰炸不寄于厚望,也对快速航空母舰待混舰队所实施的直接航空火力准备也未抱多大希望。他们主要寄希望于攻击舰队所属巡洋舰上,九门203毫米舰炮所进行的近距离直接舰炮火力准备。
11月20日4时,驶抵贝提奥岛附近的南部突击部队下令“开始放艇”。
30分钟后,运输船所搭载的大部分登陆艇已经放到海上,并在登陆艇会合区进行环形运动。突击上陆的第1波登陆兵已经进入坦克登陆舰运来的履带登陆车。
5时刚过,贝提奥岛上的盟军岸炮开始开炮,炮火支援舰群立即回击,压住了敌人的岸炮火力,并使敌人的弹药库和木造营房起火。
6时20分,开始实施突击上陆前的舰炮火力准备。巡洋舰按照新近总结出来的舰炮火力准备方法,对贝提奥岛进行两个半小时的炮击,倾泻将近4000吨炮弹。
舰炮射击的距离不等,最远的为14000米,最近的为1800米。巡洋舰编队井然有序地对贝提奥岛进行75分钟的破坏射击。
中华军队企图以此来破坏盟军的防御工事,摧毁它的火炮阵地、火力点、掩蔽部以及设在地堡里的指挥所等。
然后,炮火支援舰群转到登陆地域的正面,对水际滩头进行长达45分钟的猛烈射击,以便把盟军驱逐出阵地,让敌人精神沮丧。
在第一波登陆兵抵岸前5分钟,战斗机对水际滩头实施猛烈的扫射,而炮火支援舰群则向纵深转移火力。中华军队以为这样便能使贝提奥岛失去防御能力。
猛烈的炮击显得格外壮观,整个海岛化为一片火海,弥漫的硝烟如同一个巨大的棺材罩扣在贝提奥岛上,滚滚翻腾,直冲云霄。
贝提奥岛确实遭到了破坏,但是并不十分严重。许多盟军官兵战死,一些岸炮、高炮和反登陆艇炮被摧毁,大部分地面工事遭到破坏,伪装的掩蔽物也被烧毁。
尤其严重的是,盟军赖以进行通信联络的电话线完全被炸断。但是,盟军设在地堡里的指挥所、掩体、隐蔽的火炮阵地几乎都未受到严重的破坏。守岛盟军仍可使用小口径火炮、机枪和步枪封锁岸摊,对企图接近的中华军队登陆部队进行射击。
正当实施舰炮火力支援时,有两艘扫雷艇在烟幕的掩护下向岛岸接近,清扫进入礁湖的航道。然后,一艘扫雷艇留在礁湖内,负责标定突击上陆部队的出发线,另一艘则返回去引导两艘护卫舰前来对登陆地段进行炮击。有一艘护卫舰中弹两发,但炮弹末爆炸。另有4艘装载坦克的船坞登陆舰也安然开到这里。
这时,登陆艇已由礁湖外的会合区出发,正向礁湖内的出发线前进。
但是,由于顶风、浪大、退潮和履带登陆车发生故障等原因,行动非常迟缓,不得不把原定的上陆时间推迟。
8时25分,第一波搭载登陆兵的履带登陆车,两栖坦克,运输直升机,分为3个登陆队,按3分钟的间隔,陆续离开出发线,向离5500米远的岸摊前进。
第2波搭载登陆兵、坦克和小口径火炮的机械化登陆艇和车辆人员登陆艇,也分为3个登陆队,在第1波后面跟进。
第4、5、6登陆队共输送3个营的兵力,由西向东,分别在标注好的“1滩”、“2滩”、“3滩”登陆,各海滩的宽度均为350米。
当第1波驶离出发线时,舰载战斗机飞临登陆地域上空,进行登陆兵抵岸前的最后一次扫射。
在中华军队准备登陆的这段时间里,盟军从其阵地的掩体和掩蔽部里出来,在壁垒的后边集结,准备对正向这里运动的中华军队第1波突击部队进行反击。
显然,由于炮火支援舰群从西面炮击,礁湖内的驱逐舰和扫雷艇也不断射击,贝提奥岛上的盟军不得不把兵力集结到两个主要防御阵地上,因而最右侧以及左侧中部的防御就比较薄弱。
中华军队已经判明,这个“弱点”就是夺取贝提奥岛的关键。
登录部队履带登陆车刚一离开出发线,就受到盟军的猛烈射击。
除了直升机登陆部队因为盟军的防空火力都被摧毁,比较顺利外,其他的登陆部队,并不顺利。
中华军队所担心的是,礁盘的水深只有0.6-0.9米,履带登陆车只能从一个地方通过礁脉,因而必然遭到步枪、机枪和反登陆火炮的猛烈射击,使各登陆队陷入混乱。
当时出现的另一不利情况是在通过礁盘向岸滩接近时,预定在“红1滩”上陆的一个营遭到很大损失。这是因为,该营的履带登陆车处于盟军两侧抗登陆阵地的侧射火力之下,多数履带登陆车在途中中弹失击机动能力,只有少数勉强抵岸,能回航再次运送的为数更少。
最困难的是搭乘一般登陆艇被隔在礁盘外面的第4、5、6登陆队。驶入较浅的水域后,大部分登陆兵在机枪和步枪的猛烈射击下,涉水几百米冲上岸滩。由机械化登陆艇卸在礁盘上的几辆中国虎王坦克虽已驶抵岸摊,但搭载37毫米和75毫米炮的车辆人员登陆艇却不得不后退,等待涨潮时再行上陆。
当然,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低潮对登陆艇的行动虽有妨碍,但对已经上陆的海军陆战队却是有利的。因为低潮时的岸滩较宽,便于集结兵力,以对付盟军守岛部队的反击。
海军陆战队在“1滩”的最右面迅速占领了该岛的西北端。在“3滩”右侧有个栈桥,从岸上伸展到礁湖之中。在栈桥以东180米的壁垒有个缺口。
搭载约50名海军陆战队员的两辆履带登陆车由此处突破,其他海军陆战队员跟进,在侧翼盟军的猛烈射击下,把突破口向西、南两个方向扩大。
在设防坚固的水际滩头和两个强固支撑点的附近海军陆战队遭到很大伤亡。海军陆战队前进到这里,为盟军壁垒所阻,寸步难行,面壁而立,成了几个方向的射击目标,不断出现伤亡。
首次突击之后,海军陆战队开始攀登壁垒,并用梯恩梯炸药炸毁了盟军的火力点和掩体。
登陆部队请求立即给予舰炮火力支援和航空火力支援。登陆指挥部不仅满足了前线的要求,而且抽调预备队二分之一的兵力,增援海军陆战队遭受严重损失的左翼。
11月20日天黑之前,在贝提奥岛上陆的5000名中华军队中,伤亡者约占五分之一。入夜时,在盟军抗登陆阵地附近上岸的海军陆战队有一大部分不是战死,就是被困在水际滩头。
但是,西面海岸已有一半被中华军队占领。其纵深约为140米。在栈桥附近,海军陆战队已建立了一个纵深270米、宽460米的环形阵地。
夜间,登陆部队对射击严加控制。中华军队预科,盟军可能发起反击,但是没有发生。
从这点可以从侧面说明盟军柴崎司令只能与所辖的少数部队取得联系。
夜间,盟军的主要活动是,分散地隐蔽在岸上的适当地点,或涉水摸到搁浅在礁盘上的履带登陆车或坦克旁边,准备翌日进行狙击。由于此时此地的条件特殊,潮水过低,搁浅在礁盘上的登陆艇仍然不能离浅。但是,履带登陆车可把小口径炮运上岸滩,以满足第1天战斗的急需,有一部分坦克亦可勉强抵岸。
上陆后的第2天,舰载机的航空火力支援和舰炮的支援火力越来越准确。
据海军陆战队右翼的舰炮射击弹着观测员报告说,由于驱逐舰对盟军阵地的射击非常准确,登陆部队在贝提奥岛西海岸突击上陆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盟军的顽强抵抗。
从军预备队中派出的一个营,在新的攻击点“4滩”上陆。在栈桥附近上陆的海军陆战队也把登陆点向外扩大,日落前,已将战线推进到该岛南岸。
上陆后的第3天,即11月22日,军预备队的另一个营也在“4滩”上陆。由于突击上陆阶段已告结束,登陆作战指挥部便上岸实施指挥,任务是摧毁“1滩”和“2滩”接合部的盟军环形阵地,由西向东前进。
对盟军进行两面夹击的主要目的是摧毁其永备发射点和掩体。正常来说,由坦克和火炮来完成这项危险的任务最为有利,可是,通常都是派步兵使用火焰喷射器和梯恩梯炸药包来完成的。因为到岛屿上,特别是环礁岛屿,坦克并是每个地方都能够尽退自如的。
自11月22日夜至23日拂晓,被压到该岛东部狭长地带的盟军先后发起3次反击。
由于这几次反击,盟军受到很大伤亡,中华海军陆战队便能在23日迅速突破盟军的阵地,进至该岛的东端。
在此之前,“1摊”和“2滩”之间的盟军抗登陆阵地,由于遭到中华军队从几个方向实施的合击(其中包括从正面进行的步、炮、坦克协同进攻),已被打垮。
23日下午,登陆指挥部宣布盟军有组织的抵抗已告结束时,盟军实际上已被全歼。
盟军中仅有1名军官和16名士兵投降,另有100多名朝鲜劳工当了俘虏。参加塔拉瓦登陆作战的中华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约为18300人,共伤亡2000余人,其中仅战死或负伤后死亡的就有500多人。他们当中,有过半都是在登陆时候阵亡。
速战速决的吉尔伯特群岛登陆战役,在人员方面损失较多。当时,吉尔伯特群岛登陆作战的任务是集中在几天之内完成的,所以付出的代价较大。然而,却为下一步控制辽阔的海域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战样式。
在吉尔伯特群岛速战速决所造成的损失,比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苦战3个月所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可是,这两次战役所取得的胜利却彼此相当。
两次战役所夺取的基地,均可用来保护当前的和未来的海上交通线,并为下一战役提供了必要的机场,便于对作战目标进行照相侦察和轰炸。
中华军队占领了吉尔伯待群岛,就消除了盟军对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上交通线的威胁,并为即将开始的马绍尔群岛登陆战役提供了一个实施空中支援的重要基地。
同样重要的是,在吉尔伯特群岛,尤其是在塔拉瓦登陆作战中,中华军队在战术方面得到一个教训。他们明确认识到,象贝提奥岛这样设防坚固的要地,仅仅进行几个小时的航空和舰炮火力准备是不足以将其摧毁的。
每次轰炸或炮击,都要在硝烟消散后查明破坏程度,根据实际效果,再进行较长时间的精确轰炸和经过精密校正的射击。
为了穿透盟军坚固防御工事的上部,必需大量使用大口径炮以穿甲弹进行轰击,最好是战机携带重磅侵彻炸弹,低空俯冲投弹。
为了打乱活动目标的行动,原来打算采用迅速转移火力的方式进行射击,后来发现使用这种方式对付固定目标会妨碍自己的射击指挥。
这次登陆作战证明,可运送兵员通过礁盘的履带登陆车是很重要的,部队抵岸前,为压制岸上的敌军而以火炮进行抵近射击也是必不可少的。
进攻塔拉瓦的经验再次证明,必需建造一种专门用于指挥登陆作战的军舰。德国在地中海作战时,就曾用过这种指挥舰。它的任务不是进行舰炮火力支援,而是改善岸上和海上的无线电通信联络。
即使中华军队没有在塔拉瓦取得上述的经验教训,也不免要用同样的或者更大的代价,在其他地方取得这些经验教训。
另一方面,从进攻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中,可以相当明显地看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能够在盟军设防的环礁上空夺取制空权,舰队也能以较小的损失对付这样的要地,训练有素、英勇果敢的地面部队,在海军飞机与舰炮的火力支援下,即使遇到最不利的条件,也能冲过礁盘,夺取设防坚固的岛屿。
此外,这次战役还使人们明显地预感到,不论中华舰队怎样发动攻势,盟军舰队都不准备予以强有力的抵抗,因为它已无力破敌了。
如同中太平洋的其他许多岛屿群一样,马绍尔群岛也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每个比较平坦的珊瑚岛都处于暗礁环抱之中,暗礁的内侧形成一个礁湖。马绍尔群岛约有35个环礁组成,其中多数环礁都可由一个或数个小岛修建成机场。
吉尔伯特群岛、东加罗林群岛和威克岛都位于马绍尔群岛盟军岸基航空兵的战斗活动半径之内。马绍尔群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日本托管,1935年以来,此地一直不准外国人进入。
在对外封锁的这段时间,日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把这些岛屿建成一些坚固的要塞。
至于前段时间进攻马绍尔群岛,其实只是一场戏,为的就是吸引盟军舰队的注意力,迫于澳大利亚战场,中华并没有大张旗鼓的真正去进攻马绍尔群岛。目前,马绍尔群岛,其实还在盟军手里。
参加拟制作战计划的人员,依据可用的一切情报,越研究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太平洋部队既缺少必要的兵力,不宜于在敌人舰队主力依存下去攻占马绍尔群岛。
当然,中华在太平洋战场能够使用的地面部队,有一大部分部署在各基地担任防御任务,有一部分派去参加阿留申方面的作战,还有一部分正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对最后的盟军岛屿发动攻势。
中华攻击舰队的实力虽然已逐渐加强,但其兵力离计划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另外,谁也不知道在星罗棋布的盟军要地附近,应该怎样使用航空母舰部队去对付敌方数量众多岸基航空兵。地中海中的岛屿,号称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但是在中太平洋上,有更多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因此,汉京的参谋人员得出的结论是,进攻马绍尔群岛应该象对之前拉包尔发动的进攻那样,采取逐步接近的方式,使中华的岸基航空兵能够进行充分的空中侦察,并与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相辅相成,协同作战。
马绍尔群岛同拉包尔的情况一样,也有一条借助于岛屿可以逐步接近的路线。如同俾斯麦群岛一样,马绍尔群岛也位于所在岛链的西北端,这个岛链的东南端是英美共管的萨摩亚群岛,在岛链的中间,曾经有英属的吉尔伯特群岛和埃利斯群岛图瓦卢群岛。
占领萨摩亚群岛后,中华在萨摩亚群岛和坎顿环礁建有航空基地。坎顿环礁位于萨摩亚群岛以北,吉尔伯特群岛以东,与这两个群岛的距离均约为800海里。
马绍尔-吉尔伯特-萨摩亚岛链与所罗门群岛大致平行,这个岛链早就引起了盟军的注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立即占领了吉尔伯特群岛,并在马金环礁修建了水上机场,把这个群岛变为对东南太平洋进行侦察的一个基地。
另一方面,为了阻止盟军从吉尔伯特群岛进犯,中华部队从萨摩亚出发沿岛链北上,进至邻近的埃利斯群岛,在离塔拉瓦环礁700海里的富纳富提修建了一个停泊场和一个轰炸机基地。
这场会议之后,钱四海接到准备从中太平洋进攻的指示。便在富纳富提环礁重新开始施工。
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工兵营进占埃利斯群岛北部的努库费陶和纳诺梅阿两个群岛,并在那里为轰炸机开始修建简易机场。
一个航空工程营登上吉尔伯特群岛以东480海里的贝克环礁,并在那里修建了一个战斗机机场,以便与坎顿环礁的机场实施协同作战。
新组建的第一支后勤供应舰编队首先进驻富纳富提停泊场。岸基航空部队,分别部署在富纳富提、努库费陶、纳诺梅阿、坎顿和贝克等地。这支航空部队的主力,是陆军第七航空团的90架巨灵神重型轰炸机,拟从埃利斯群岛对敌进行空袭。这时,驻防新西兰的海军陆战第2师和驻防所罗门群岛的步兵第27师以及丛林集团军一个步兵师,正在进行最后登陆作战演练,准备随时投入进攻吉尔伯特的战斗。
在太平洋战场深处,旷世海战打响的时候,这场登陆战也同时进行。
11月13日,攻击舰队一个以3艘轻型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袭击了南鸟岛,使盟军军事设施逃到严重破坏,多架盟军轰炸机被击毁。
另一个以3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协同驻坎顿环礁和富纳富提的陆军第7航空团,空袭了吉尔伯特群岛。这次空袭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塔拉瓦环礁和马金环礁上盟军飞机的战斗力,以减轻盟军战机对埃利斯群岛的中华航空基地的压力。这次行动取得的成果比预期的要大。
此后,盟军仅在马金环礁上留下4架侦察用的水上飞机,其余飞机立即从塔拉瓦环礁全部撤走。另一重要情况是使盟军守岛部队消耗了大量弹药,这些弹药是难以再补充的。同时,还对塔拉瓦和马金两环礁拍摄了非常理想的照片。
3天后,由6艘航空母舰编成的一支强大的航空母舰部队对威克岛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摧毁了岛上的全部飞机。
航空母舰的兵力已经大大增强,所以这时已不再派遣单艘航空母舰与其它舰只编队出海作战。数艘航空母舰同在一个警戒幕内行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要牺牲一些灵活性的。不过,因为可以集中使用战斗机加强空中掩护,以及集中使用高炮与之配合,这个不足之处是完全可以弥补的。
11月下旬,日美联合接到马绍尔群岛的紧急告急,但此时的日美联合舰队已无力派遣大型舰艇支援马绍尔群岛。
日美联合舰队主力伤亡过半,这让攻击舰队活动起来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猛烈的猛烈的攻势,进一步展开。
中华攻击舰队的进攻目标是马金环礁、塔拉瓦环礁和阿贝马马环礁。用以进攻马金环礁的是从菲律宾出发的北部突击部队,其兵力是陆战队第三师的一个团战斗队。两栖作战部队的其余舰船,搭载陆战第二师,组成南部突击部队,从新西兰的惠灵顿出发,开往新赫布里底进行登陆预演,尔后驶往塔拉瓦环礁。
在登陆输送队向登陆地域航渡时,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4个特混大队全都及时出动,以便进行支援和掩护。其中,有两个特混大队从菲律宾出发,另有两个特混大队完成对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的空袭任务后,从南太洋赶赴战场。
在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对吉尔伯特群岛及其附近的盟军要地进行空袭时,北部和南部的两支突击部队在海上会合,并以平行航向驶向马金和塔拉瓦,准备于1943年11月20日晨同时在两岛实施登陆。
登录作战指挥部虽然知道塔拉瓦环礁是盟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御重点,但是,他们对马金环礁的登陆作战都很重视。因为马金环礁是离马绍尔群岛最近的一个盟军基地,相距仅190海里,比塔拉瓦环礁近100海里。
马金环礁比较暴露,估计用一天时间就可攻下来,支援舰队很快就可撤回。
指挥部认为,马金环礁的主岛——布塔里塔里岛是一个设防较差,守军较少的小岛,决定派遣两个营的地面部队去进攻这个小岛。实际上,在布塔里塔里岛有日海军陆战队1284人,由一名海军中尉指挥,另有水上飞机地勤人员(飞机刚撤走不久)、盟军的工兵和朝鲜的劳工等,共计不超过1800人。
布塔里塔里岛的形状象一个铁锤。中华军队计划先在该岛突出部实施牵制性登陆,以便把盟军从它构筑在锤柄约三分之一处的主要设防地带吸引出来。2小时后,中华军队在盟军的主要设防地带进行第二次登陆,以便将盟军拦腰截断。
但总这一企图未能圆满实现,因为盟军基本上留在主要设防地带未动,准备伺机对登陆部队进行反击。中华舰炮火力支援和舰载机的航空火力支援都很得力,上陆战斗没有遇到多大抗击。
但是,地面部队刚一上岸,便迅速夺取胜利,也把支援的舰队解脱出来。
这是登陆战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快。一旦登陆战陷入困局,便对局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预定攻占的地域狭小,物资消耗不会超过补给能力的话,速战速决就会打乱敌人的阵势,使其次去坚决抵抗的机会。在这种情势下,对负隅顽抗的孤立之敌可围而不攻,留待后续部认歼灭之。
后世二战初期,美国就吃了这方面很大的苦头,没有登陆作战经验的美国陆战队士兵,已经上岸的部队,受到几名狙击兵或者一两挺机枪的阻击,就几个小时不能前进。夜间,偶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神经过敏,甚至开枪射击,放弃阵地。这从经验不足、训练不当的角度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两个小时后,中华军队占绝对优势的登陆兵才以死2人、伤52人的代价,占领了布塔里塔里岛。盟军除陆战队1人、工兵和劳工104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在布塔里塔里的战斗中,中华军队与盟军的兵力对比是0.6:1。
盟军部置在中太平洋的飞机,由于这几个月来前去保卫澳大利亚,已经受到很大消耗。
因此,中华航空母舰足以保护吉尔伯特登陆部队的安全,使其不因空袭而受到任何损伤。
在实战过程中,没有一小队盟军战机飞临马金环礁上空,盟军虽对塔拉瓦进行两次小规模空袭,但未获得战果。
在最初6天中,盟军唯一的一次较大的空袭是,20日晚从马绍尔群岛起飞16架鱼雷轰炸机,袭击了当时位于塔拉瓦以西约30海里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这些鱼类轰炸机被击落11架。但有1架飞机投射鱼雷,击中一艘行动缓慢的补给舰。该舰有17人死亡、43人负伤。弹药舱、锅炉舱和后机舱进水,不得不驶往富纳富提抢修。
南部突击部队,以塔拉瓦环礁中唯一设防的贝堤奥岛为其主要进攻目标。贝提奥岛细而长,全长为2海里,是盟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一个据点,也是当地的一个行政中心。
岛上约有12600名盟军海军队战队。此外,岛上还有1000名盟军的工程兵和1200名朝鲜劳工。其中有一部分工程兵受过军事训练,配有武器。因此,该岛盟军部队应估计为13000名。
中华军队的登陆部队是海军陆战第二师,约有16000人。这个师大多数人是经过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考验的勇士。
该师留一个团作预备队,以便根据需要去支援马金或塔拉瓦的登陆作战。其余两个团全部用于进攻塔拉瓦,由其中的3个营担任突击上陆任务,以另外3个营作为后续梯队。
各营的登陆兵均为900人左右。内此可见,登陆部队的兵力是不足的。突击上陆的兵力至少要比抗登陆的兵力多2倍。这已成为一条军事原则。
在这次登陆作战中,海军陆战队既需要在兵力方面超过敌人,也需要在支援兵力方面胜过敌人。
为从海上夺取贝提奥岛,对进攻的一方提出了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这个小岛的防御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守岛部队的质量和数量,还与该岛难以接近的天然条件有关。在这个小岛的四周,散布了一条宽宽的珊瑚礁。低潮时,海水刚好可以淹没这些珊瑚礁。
盟军使用水泥、珊瑚、钢筋和铁蒺藜等,在该岛四周的礁盘上构筑了障碍物,迫使登陆艇必须通过盟军岸炮控制的航道才能靠近该岛。
盟军还沿着高潮时的水线,在海滩上构筑了一道四米高的壁垒。这道壁垒是用椰子树圆木构筑的,极其坚固,只有使用重炮才能将其摧毁。在壁垒后面,构筑了许多火炮掩体。有些掩体是用椰子树圆木和砂袋构筑的,也有些掩体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有堑壕与后方相通。工事里的火炮和机枪可从壁垒后面对登陆艇只射击,以控制航道。
此外,在壁垒上还设有射口,可对进至水际滩头的敌人进行射击。岸上配备有野炮、高炮和203毫米的岸炮。在岸滩防御工事的后面,特别是在机场附近,设有半地下掩体。
这些掩体是用角钢和椰子树圆木构筑起来的,在圆木和波纹铁板的上面,再覆盖两米厚的砂土,看上去很象爱斯基摩人的雪屋。在掩体之间,构筑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指挥所,其壁部和顶部厚两米。
盟军使这个海岛完全要塞化以后,守岛部队的日本方面指挥官柴崎惠次海军少将便夸口说,就是来100万人,用100年,也攻不下这个贝提奥岛。
要在这个设防坚固并有重兵把守的小岛实施登陆,当然不会不遭到抵抗,也不会仅仅受到一些轻微抵抗就轻易取胜。
中华军队本应首先占领该岛附近的一个小岛,以便配置火炮,支援上陆战斗。但因舰队必须从支援上陆战斗的任务中迅速解脱出来,而未能这样做。
因此,海军陆战队必须完全采取强攻的方式来夺取登陆场。这样一来,制定计划时,对登陆场的选择,必须予以周密的考虑。从飞机拍摄的照片中,看不出哪里是贝提奥岛的防御弱点。
然而,进攻者还可根据其他因素来选择登陆场。该岛的南海岸略呈凹形,盟军可以利用其抗登陆火炮,从翼侧进行射击。西海岸过于狭窄,突击上陆的第一梯队难以展开。
南海岸和西海岸都濒临大海,与濒临环礁湖的北海岸相比,这里的布防较强,而且水中障碍也设置得比较严密。
因此,决策人决定,以该岛位于礁湖一侧的1400米长的海滩作成登陆地段。
对突击上陆来说,准确了解当地的水文情况是很重要的。然而,中华军队登陆部队对贝提奥岛的潮汐情况却没掌握与实际相符的资料。对一般的登陆挺只来讲,至少要有1.2米的水深才能航行。可是在中华军队选择的上陆时间正好潮差最小,礁盘上面的水深充其量也不超过0.6-0.9米。
但是,大量装备履带式两栖装甲车和坦克的中华海军陆战队,完全不用考虑这些。因为两栖登陆装甲车、坦克,完全可以适用这里的水深。
不过,一场战争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进攻就是要摧毁敌人,但是怎么才能有效率的摧毁敌人?
中华军队指挥官们研究了空中侦察照片之后,得出如下结论:要想避免受到严重损失,造成锐不可当之势,进攻部队必须在开始突击上陆之前摧毁贝提奥岛的大部分防御工事。
有经验的军官们,既对胡佛部队巨灵神轰炸机所实施的为期一周的轰炸不寄于厚望,也对快速航空母舰待混舰队所实施的直接航空火力准备也未抱多大希望。他们主要寄希望于攻击舰队所属巡洋舰上,九门203毫米舰炮所进行的近距离直接舰炮火力准备。
11月20日4时,驶抵贝提奥岛附近的南部突击部队下令“开始放艇”。
30分钟后,运输船所搭载的大部分登陆艇已经放到海上,并在登陆艇会合区进行环形运动。突击上陆的第1波登陆兵已经进入坦克登陆舰运来的履带登陆车。
5时刚过,贝提奥岛上的盟军岸炮开始开炮,炮火支援舰群立即回击,压住了敌人的岸炮火力,并使敌人的弹药库和木造营房起火。
6时20分,开始实施突击上陆前的舰炮火力准备。巡洋舰按照新近总结出来的舰炮火力准备方法,对贝提奥岛进行两个半小时的炮击,倾泻将近4000吨炮弹。
舰炮射击的距离不等,最远的为14000米,最近的为1800米。巡洋舰编队井然有序地对贝提奥岛进行75分钟的破坏射击。
中华军队企图以此来破坏盟军的防御工事,摧毁它的火炮阵地、火力点、掩蔽部以及设在地堡里的指挥所等。
然后,炮火支援舰群转到登陆地域的正面,对水际滩头进行长达45分钟的猛烈射击,以便把盟军驱逐出阵地,让敌人精神沮丧。
在第一波登陆兵抵岸前5分钟,战斗机对水际滩头实施猛烈的扫射,而炮火支援舰群则向纵深转移火力。中华军队以为这样便能使贝提奥岛失去防御能力。
猛烈的炮击显得格外壮观,整个海岛化为一片火海,弥漫的硝烟如同一个巨大的棺材罩扣在贝提奥岛上,滚滚翻腾,直冲云霄。
贝提奥岛确实遭到了破坏,但是并不十分严重。许多盟军官兵战死,一些岸炮、高炮和反登陆艇炮被摧毁,大部分地面工事遭到破坏,伪装的掩蔽物也被烧毁。
尤其严重的是,盟军赖以进行通信联络的电话线完全被炸断。但是,盟军设在地堡里的指挥所、掩体、隐蔽的火炮阵地几乎都未受到严重的破坏。守岛盟军仍可使用小口径火炮、机枪和步枪封锁岸摊,对企图接近的中华军队登陆部队进行射击。
正当实施舰炮火力支援时,有两艘扫雷艇在烟幕的掩护下向岛岸接近,清扫进入礁湖的航道。然后,一艘扫雷艇留在礁湖内,负责标定突击上陆部队的出发线,另一艘则返回去引导两艘护卫舰前来对登陆地段进行炮击。有一艘护卫舰中弹两发,但炮弹末爆炸。另有4艘装载坦克的船坞登陆舰也安然开到这里。
这时,登陆艇已由礁湖外的会合区出发,正向礁湖内的出发线前进。
但是,由于顶风、浪大、退潮和履带登陆车发生故障等原因,行动非常迟缓,不得不把原定的上陆时间推迟。
8时25分,第一波搭载登陆兵的履带登陆车,两栖坦克,运输直升机,分为3个登陆队,按3分钟的间隔,陆续离开出发线,向离5500米远的岸摊前进。
第2波搭载登陆兵、坦克和小口径火炮的机械化登陆艇和车辆人员登陆艇,也分为3个登陆队,在第1波后面跟进。
第4、5、6登陆队共输送3个营的兵力,由西向东,分别在标注好的“1滩”、“2滩”、“3滩”登陆,各海滩的宽度均为350米。
当第1波驶离出发线时,舰载战斗机飞临登陆地域上空,进行登陆兵抵岸前的最后一次扫射。
在中华军队准备登陆的这段时间里,盟军从其阵地的掩体和掩蔽部里出来,在壁垒的后边集结,准备对正向这里运动的中华军队第1波突击部队进行反击。
显然,由于炮火支援舰群从西面炮击,礁湖内的驱逐舰和扫雷艇也不断射击,贝提奥岛上的盟军不得不把兵力集结到两个主要防御阵地上,因而最右侧以及左侧中部的防御就比较薄弱。
中华军队已经判明,这个“弱点”就是夺取贝提奥岛的关键。
登录部队履带登陆车刚一离开出发线,就受到盟军的猛烈射击。
除了直升机登陆部队因为盟军的防空火力都被摧毁,比较顺利外,其他的登陆部队,并不顺利。
中华军队所担心的是,礁盘的水深只有0.6-0.9米,履带登陆车只能从一个地方通过礁脉,因而必然遭到步枪、机枪和反登陆火炮的猛烈射击,使各登陆队陷入混乱。
当时出现的另一不利情况是在通过礁盘向岸滩接近时,预定在“红1滩”上陆的一个营遭到很大损失。这是因为,该营的履带登陆车处于盟军两侧抗登陆阵地的侧射火力之下,多数履带登陆车在途中中弹失击机动能力,只有少数勉强抵岸,能回航再次运送的为数更少。
最困难的是搭乘一般登陆艇被隔在礁盘外面的第4、5、6登陆队。驶入较浅的水域后,大部分登陆兵在机枪和步枪的猛烈射击下,涉水几百米冲上岸滩。由机械化登陆艇卸在礁盘上的几辆中国虎王坦克虽已驶抵岸摊,但搭载37毫米和75毫米炮的车辆人员登陆艇却不得不后退,等待涨潮时再行上陆。
当然,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低潮对登陆艇的行动虽有妨碍,但对已经上陆的海军陆战队却是有利的。因为低潮时的岸滩较宽,便于集结兵力,以对付盟军守岛部队的反击。
海军陆战队在“1滩”的最右面迅速占领了该岛的西北端。在“3滩”右侧有个栈桥,从岸上伸展到礁湖之中。在栈桥以东180米的壁垒有个缺口。
搭载约50名海军陆战队员的两辆履带登陆车由此处突破,其他海军陆战队员跟进,在侧翼盟军的猛烈射击下,把突破口向西、南两个方向扩大。
在设防坚固的水际滩头和两个强固支撑点的附近海军陆战队遭到很大伤亡。海军陆战队前进到这里,为盟军壁垒所阻,寸步难行,面壁而立,成了几个方向的射击目标,不断出现伤亡。
首次突击之后,海军陆战队开始攀登壁垒,并用梯恩梯炸药炸毁了盟军的火力点和掩体。
登陆部队请求立即给予舰炮火力支援和航空火力支援。登陆指挥部不仅满足了前线的要求,而且抽调预备队二分之一的兵力,增援海军陆战队遭受严重损失的左翼。
11月20日天黑之前,在贝提奥岛上陆的5000名中华军队中,伤亡者约占五分之一。入夜时,在盟军抗登陆阵地附近上岸的海军陆战队有一大部分不是战死,就是被困在水际滩头。
但是,西面海岸已有一半被中华军队占领。其纵深约为140米。在栈桥附近,海军陆战队已建立了一个纵深270米、宽460米的环形阵地。
夜间,登陆部队对射击严加控制。中华军队预科,盟军可能发起反击,但是没有发生。
从这点可以从侧面说明盟军柴崎司令只能与所辖的少数部队取得联系。
夜间,盟军的主要活动是,分散地隐蔽在岸上的适当地点,或涉水摸到搁浅在礁盘上的履带登陆车或坦克旁边,准备翌日进行狙击。由于此时此地的条件特殊,潮水过低,搁浅在礁盘上的登陆艇仍然不能离浅。但是,履带登陆车可把小口径炮运上岸滩,以满足第1天战斗的急需,有一部分坦克亦可勉强抵岸。
上陆后的第2天,舰载机的航空火力支援和舰炮的支援火力越来越准确。
据海军陆战队右翼的舰炮射击弹着观测员报告说,由于驱逐舰对盟军阵地的射击非常准确,登陆部队在贝提奥岛西海岸突击上陆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盟军的顽强抵抗。
从军预备队中派出的一个营,在新的攻击点“4滩”上陆。在栈桥附近上陆的海军陆战队也把登陆点向外扩大,日落前,已将战线推进到该岛南岸。
上陆后的第3天,即11月22日,军预备队的另一个营也在“4滩”上陆。由于突击上陆阶段已告结束,登陆作战指挥部便上岸实施指挥,任务是摧毁“1滩”和“2滩”接合部的盟军环形阵地,由西向东前进。
对盟军进行两面夹击的主要目的是摧毁其永备发射点和掩体。正常来说,由坦克和火炮来完成这项危险的任务最为有利,可是,通常都是派步兵使用火焰喷射器和梯恩梯炸药包来完成的。因为到岛屿上,特别是环礁岛屿,坦克并是每个地方都能够尽退自如的。
自11月22日夜至23日拂晓,被压到该岛东部狭长地带的盟军先后发起3次反击。
由于这几次反击,盟军受到很大伤亡,中华海军陆战队便能在23日迅速突破盟军的阵地,进至该岛的东端。
在此之前,“1摊”和“2滩”之间的盟军抗登陆阵地,由于遭到中华军队从几个方向实施的合击(其中包括从正面进行的步、炮、坦克协同进攻),已被打垮。
23日下午,登陆指挥部宣布盟军有组织的抵抗已告结束时,盟军实际上已被全歼。
盟军中仅有1名军官和16名士兵投降,另有100多名朝鲜劳工当了俘虏。参加塔拉瓦登陆作战的中华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约为18300人,共伤亡2000余人,其中仅战死或负伤后死亡的就有500多人。他们当中,有过半都是在登陆时候阵亡。
速战速决的吉尔伯特群岛登陆战役,在人员方面损失较多。当时,吉尔伯特群岛登陆作战的任务是集中在几天之内完成的,所以付出的代价较大。然而,却为下一步控制辽阔的海域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战样式。
在吉尔伯特群岛速战速决所造成的损失,比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苦战3个月所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可是,这两次战役所取得的胜利却彼此相当。
两次战役所夺取的基地,均可用来保护当前的和未来的海上交通线,并为下一战役提供了必要的机场,便于对作战目标进行照相侦察和轰炸。
中华军队占领了吉尔伯待群岛,就消除了盟军对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上交通线的威胁,并为即将开始的马绍尔群岛登陆战役提供了一个实施空中支援的重要基地。
同样重要的是,在吉尔伯特群岛,尤其是在塔拉瓦登陆作战中,中华军队在战术方面得到一个教训。他们明确认识到,象贝提奥岛这样设防坚固的要地,仅仅进行几个小时的航空和舰炮火力准备是不足以将其摧毁的。
每次轰炸或炮击,都要在硝烟消散后查明破坏程度,根据实际效果,再进行较长时间的精确轰炸和经过精密校正的射击。
为了穿透盟军坚固防御工事的上部,必需大量使用大口径炮以穿甲弹进行轰击,最好是战机携带重磅侵彻炸弹,低空俯冲投弹。
为了打乱活动目标的行动,原来打算采用迅速转移火力的方式进行射击,后来发现使用这种方式对付固定目标会妨碍自己的射击指挥。
这次登陆作战证明,可运送兵员通过礁盘的履带登陆车是很重要的,部队抵岸前,为压制岸上的敌军而以火炮进行抵近射击也是必不可少的。
进攻塔拉瓦的经验再次证明,必需建造一种专门用于指挥登陆作战的军舰。德国在地中海作战时,就曾用过这种指挥舰。它的任务不是进行舰炮火力支援,而是改善岸上和海上的无线电通信联络。
即使中华军队没有在塔拉瓦取得上述的经验教训,也不免要用同样的或者更大的代价,在其他地方取得这些经验教训。
另一方面,从进攻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中,可以相当明显地看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能够在盟军设防的环礁上空夺取制空权,舰队也能以较小的损失对付这样的要地,训练有素、英勇果敢的地面部队,在海军飞机与舰炮的火力支援下,即使遇到最不利的条件,也能冲过礁盘,夺取设防坚固的岛屿。
此外,这次战役还使人们明显地预感到,不论中华舰队怎样发动攻势,盟军舰队都不准备予以强有力的抵抗,因为它已无力破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