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黄庭经》
最近更新:不羡仙(快穿仙侠 古言 1v1 sc)
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
婚丧(人鬼)
彩虹的尽头(西幻 人外 1v2)
末日:异灾之端(骨科NP)
東方蝴蝶
万万没想到这样就满级了
镇魂街之外挂人生
[重生末世]第一夫人
点击排行:快穿之睡了反派以后(H)
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
麝香之梦(NPH)
活色生仙(NP)
互换身体后我艹了我自己
空赋倾城色(高干 强取豪夺 宠文 NP)
怀了病娇师弟的孩子后h
逆袭之肉文女配要崛起
在色情游戏里被迫直播高潮(西幻 人外 nph)
经中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关镜。
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
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
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
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
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
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
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
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
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经文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
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
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观点
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
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将人身分为上元宫、中元宫、下元宫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宫都有八景神镇守,即上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上元宫中,中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中元宫中,下册八景神镇在下元宫中。
经中认为人们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的名字并非随意起的,而是根据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处方位以及颜色、状态等,加以提炼概括成的。
如对面部七神的介绍:“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字罗千”。
这些神名都是对相应器官进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
经中认为,人体正是靠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维持生理活动正常地进行,才能“形与神具”。
这些神有别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神”。
这也反映出古时人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确认识,但他们却将人体器官功能的主宰归结于神。
——————存思法
“存思百念视节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杂念。
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这是把存思之法当作学仙之道。
可以说,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也是《内景经》的核心内容。
所谓存思之法,《内景经》中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存思身内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内容
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
《内景经》对于存思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神,都分别加以论述,其中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
如经中述道:“心典一体五藏(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
这是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
存思肝神:“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
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
“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
关于存思脾神:“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
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
关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
……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同之不己形不滞。”
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
关于存思肾神:“肾部之宫玄阙园,中有童子冥上玄,……苍锦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
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
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关于三丹田之名,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
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
又因丹田之室,方圆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上丹田
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
“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
讲的是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中丹田
就是指心,又叫绛宫。经中述道:“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讲的是,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
下丹田
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经中讲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别执方,核孩合延生华芒。”
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或“生宫”。
“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与三丹田相对应的,还有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
总而言之,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外经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
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
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
《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
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
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精以自持,……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
“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
“恬淡无欲养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
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外景经
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
大致过程是: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
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
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
“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
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就是主要内容
——————总结
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
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
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
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
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
《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
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
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
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
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
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
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
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
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
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经文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
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
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观点
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
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将人身分为上元宫、中元宫、下元宫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宫都有八景神镇守,即上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上元宫中,中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中元宫中,下册八景神镇在下元宫中。
经中认为人们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的名字并非随意起的,而是根据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处方位以及颜色、状态等,加以提炼概括成的。
如对面部七神的介绍:“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字罗千”。
这些神名都是对相应器官进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
经中认为,人体正是靠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维持生理活动正常地进行,才能“形与神具”。
这些神有别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神”。
这也反映出古时人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确认识,但他们却将人体器官功能的主宰归结于神。
——————存思法
“存思百念视节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杂念。
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这是把存思之法当作学仙之道。
可以说,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也是《内景经》的核心内容。
所谓存思之法,《内景经》中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存思身内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内容
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
《内景经》对于存思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神,都分别加以论述,其中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
如经中述道:“心典一体五藏(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
这是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
存思肝神:“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
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
“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
关于存思脾神:“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
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
关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
……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同之不己形不滞。”
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
关于存思肾神:“肾部之宫玄阙园,中有童子冥上玄,……苍锦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
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
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关于三丹田之名,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
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
又因丹田之室,方圆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上丹田
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
“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
讲的是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中丹田
就是指心,又叫绛宫。经中述道:“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讲的是,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
下丹田
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经中讲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别执方,核孩合延生华芒。”
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或“生宫”。
“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与三丹田相对应的,还有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
总而言之,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外经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
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
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
《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
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
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精以自持,……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
“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
“恬淡无欲养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
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外景经
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
大致过程是: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
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
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
“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
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就是主要内容
——————总结
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
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
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
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
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
《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
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